9月30日,荷兰政府以“经济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实施接管,这一举动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强烈关注。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华生产的特定成品零部件和子组件。
紧接着,中国进一步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表明了强硬的反制态度。
面对中国的精准反击,荷兰方面直接表示将不再采购中国工厂的芯片。
这场围绕半导体展开的博弈,不仅让欧洲汽车产业链陷入危机,更成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碰撞的典型案例。
荷兰的接管行为在国际上极为罕见。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全球化的小国,荷兰本应维护全球化规则,却选择以国内法律强行接管一家跨国公司股权。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市场化原则,也让全球商业规则面临挑战。
即便在中美贸易摩擦最紧张的时期,美国也未采取如此直接的行动,而是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荷兰的举动不仅让中国感到不满,也让欧洲汽车产业陷入困境。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中断,直接波及欧洲汽车制造商。
德国大众集团旗下经典车型高尔夫车因芯片短缺面临停产风险。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出警告,芯片库存普遍仅能维持数周。
这场危机甚至影响到日本汽车制造商,包括丰田、本田等企业也收到荷兰芯片厂商无法保证交付的通知。
芯片短缺引发的产业链震荡,成为全球化深度交织背景下的一次警示。
荷兰的行动背后显然有欧盟的支持。
就在制裁前夕,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经贸官员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通话,双方讨论了包括稀土管制、电动汽车出口及安世半导体事件在内的多个议题。
然而,欧盟随后宣布对中国实施制裁,甚至将4家中国石油企业列入制裁名单,并研究“反胁迫”工具和贸易核选项作为应对中国反制的手段。
德国媒体警告,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已让欧洲制造业承受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对华态度分裂日益突出。
匈牙利、希腊等国主张合作,而德国、法国等虽然表态强硬,却深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风险。
欧盟的对华政策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演,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来增加谈判筹码,但其实际效果却难以奏效。
面对荷兰的强硬行为,中国展现出坚定的反制立场。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明确表示“不豁免、不谈判”,否定了对荷方制裁措施豁免的可能,也切断了通过谈判转移矛盾的幻想。
这场由芯片引发的危机,或将成为欧洲对华认知的一次重要契机。
欧洲显然低估了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
他们还在幻想中国会为了维护中欧关系大局而妥协,但中国的原则性立场明确:底线一旦被触及,反击必然坚决。
希望荷兰能认清形势,尽快纠正错误,回到正常的经贸合作轨道。
任何单边施压与制裁行为,最终都将迎来中国坚决的反击。
这场博弈不仅关乎芯片,更关乎全球化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