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强制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又通过断供晶圆激化矛盾,这场始于企业控制权的争端,已升级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规则攻防战”。
面对荷兰持续释放的“不服软”信号,中国追求的“完全胜利”绝非意气之争,而是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守产业链规则、夯实产业实力基础上的必然诉求,每一步反制都精准戳中博弈核心。
荷兰的“强硬姿态”,本质是充满矛盾与误判的“政治化操弄”。其援引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以“法律闪电战”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罢免中资管理层,完全背离商业并购的契约精神。
荷兰安世更单方面停供晶圆,却在致客户信中甩锅“缺乏东莞工厂监督权”,对自身引发全球供应链混乱的核心责任避而不谈。这种逻辑悖论的背后,是对产业链分工的致命误判——安世半导体80%的核心产能集中在东莞基地,车规级芯片月产80万片,支撑全球15%的汽车芯片需求。
荷兰妄图以“控制权”拿捏中国,却忽视了中国在产能端的绝对主动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中资收购前安世濒临破产,正是中国资本注入与市场对接让其起死回生,营收飙升至147亿元,去年还为荷兰贡献1.3亿欧元税收,如今的“掠夺式接管”,彻底撕碎了荷兰标榜的“市场化”外衣。
中国的应对早已跳出“被动回应”,构建起多维度破局的组合拳。法律与舆论层面,安世中国直接驳斥荷兰“违约”指控,反诉其拖欠10亿元货款,并明确指出荷兰政府干预才是供应链混乱的根源;商务部更直指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牢牢占据道义与法理高地。
产能与供应链层面,安世中国宣布进入“独立运营”,切断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自主重组供应链并启动新晶圆产能验证,凭借充足库存可保障客户需求至年底以后,彻底粉碎荷兰“以断供卡脖子”的幻想。
更具突破性的是,中国强制安世中国业务改用人民币结算——这不仅规避了汇率风险,更动摇了美元在半导体贸易中的结算霸权,成为反制“金融长臂管辖”的关键一步。
“完全胜利”的核心,在于重塑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规则与权益边界。对中国而言,胜利不是单纯夺回管理权,而是要通过此次事件明确两大底线:其一,中资企业的合法并购成果不容侵犯,任何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单边掠夺,都必须付出代价;
其二,“产能为王”才是产业链的核心逻辑——安世事件中,全球车企因芯片短缺面临停产风险,欧洲行业协会警告将造成200亿欧元亏损、数十万人失业,这正是荷兰破坏产业链的直接后果,也让世界看清“谁掌握产能,谁就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更深层的胜利,在于加速中国功率半导体自主化进程:安世中国启动的备选晶圆产能计划,既是应对短期危机的预案,更是补齐国内车规级芯片短板的契机,为摆脱对单一企业的依赖筑牢根基。
荷兰的“不服软”终究难以为继,其强硬姿态已陷入“道义失据、利益受损”的双重困境。从道义上,“强制接管”被国际舆论批为“海盗式掠夺”,严重损害荷兰“市场化国家”的国际声誉;
从利益上,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动荡已反噬欧洲本土企业,大众、福特等车企的紧急诉求,正不断动摇荷兰政府的决策基础。反观中国,始终以“负责任态度”推进问题解决,通过出口豁免等措施减少产业链冲击,既展现了大国担当,也赢得了国际市场的理解与支持。
安世半导体事件,本质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正面碰撞。荷兰试图以“单边强权”改写产业规则,而中国则以“规则反制+产能底气+自主布局”的组合策略捍卫权益。这场博弈的“完全胜利”,终将是市场规律战胜政治干预、产业链逻辑取代霸权思维的胜利。
当东莞基地的芯片生产线持续运转,当中国自主晶圆产能加速落地,荷兰政府终将明白:在相互依存的全球产业链中,“硬刚”没有赢家,尊重规则、互利共赢才是唯一出路。而中国的坚守与反击,正在为全球产业合作树立“权益不可侵犯、规则必须遵守”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