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商务部就安世半导体供应链问题的公开表态,将这场搅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风波再次置于聚光灯下。荷兰政府与相关企业的一系列单边举措,不仅让一家中国企业陷入生产停滞的困境,更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性,为各国敲响了产业链安全的深刻警钟。
事件脉络清晰且充满争议性。时间回溯至9月30日,荷兰政府率先以行政令形式,突破正常商业边界,对安世半导体的内部运营事务进行不当干预,此举已偏离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紧随其后,荷兰企业法庭作出剥夺中国企业股权的裁决,直接践踏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重违背产权保护的国际共识与公平原则。面对中方在多轮磋商中提出的合理诉求,荷方始终回避核心问题,既未展现建设性沟通态度,也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缓解分歧,反而让局势一步步走向升级。
10月26日,安世(荷兰)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成为压垮产业链稳定的关键一击。作为半导体生产的“粮食”,晶圆供应中断直接让安世(中国)陷入“无米之炊”的绝境,生产线被迫全面停摆。
而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头部厂商,其产能停滞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下游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依赖功率芯片的行业供应链出现断点,不少企业面临原材料断供风险,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供需平衡被彻底打破,本就因芯片短缺而紧绷的产业链,再度陷入动荡与混乱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中方始终以负责任的姿态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11月1日,中方主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半导体相关产品出口予以豁免,既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留出缓冲空间,也以实际行动展现推动问题解决、保障全球产业安全的诚意。
这种以大局为重的举措,与荷方的“一意孤行”形成鲜明反差——荷方无视中方的积极努力,至今未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反而让供应链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扩散,这不仅侵蚀中荷经贸合作的互信根基,更让全球半导体产业承受着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全球化属性,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各国的协同配合。从晶圆制造到芯片封装测试,从设备研发到材料供应,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生态,任何一个环节的人为断裂,都可能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危机。
荷兰政府与企业的做法,本质上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违背了产业链分工的客观规律,也与全球产业界共同维护供应链稳定的普遍诉求背道而驰。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多重阻力,半导体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柱,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各国经济发展动能与民生需求保障。
中方在表态中明确提出,希望荷方从维护中荷、中欧经贸关系大局出发,停止干涉企业内部事务,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中方相向而行,为安世半导体问题找到建设性解决方案。这一立场,既是对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定维护,更是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主动捍卫。
全球供应链从来不是“博弈工具”,更不应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安世半导体断供风波再次证明,唯有坚持开放合作、尊重市场规律、恪守产权保护原则,才能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保持韧性与活力。
期待荷方尽快认清形势,摒弃短视行为,与中方一道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共同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稳定发展注入正能量——这既是中荷两国的共同责任,更是全球产业界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