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世半导体问题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中国商务部4日发布的声明指出,“安世(荷兰)10月26日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导致后者无法正常生产,造成了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动荡和混乱。对此,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从这一表述不难看出,中荷围绕安世半导体问题的磋商陷入僵局。荷方几乎拒绝回应中方的核心诉求,甚至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解决问题。
而荷兰的这一态度,也在加剧欧盟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因芯片供应问题面临巨大压力,已经开始寻求中方帮助。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重要企业,其在中国的业务布局直接关系到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
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中国对安世半导体的依赖程度较高。
然而,在美国的施压下,荷兰对安世半导体实施限制措施,不仅损害了中方利益,还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冲击。
中国商务部在声明中明确表示,荷兰的行为将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不良影响”,并强调“由此引发的全部后果必须由其自行承担”。
中方的态度虽然措辞谨慎,但背后警告意味浓厚。
这场中荷之间的博弈正在波及德国和欧盟。德国汽车行业对半导体的依赖性极高,芯片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生产和出口。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甚至不得不向中方寻求豁免安世半导体芯片的出口限制,以缓解生产困境。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也紧急与中国外长王毅通话,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德国的焦虑显而易见,这种态度转变可能会进一步推动欧盟对荷兰施压。
荷兰之所以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态度强硬,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操控。
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就将半导体问题作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抓手。
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政策,通过对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ASML的施压,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能力。
分析认为,美国将安世半导体问题作为对华谈判的筹码,要求荷兰配合其战略意图。这种“绑架式”外交不仅让荷兰陷入两难,也让欧盟内部的利益矛盾进一步激化。
欧盟在这一问题上的处境也颇为尴尬。一方面,欧盟需要与美国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欧盟也必须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的稳定。
欧盟曾试图利用安世半导体问题作为与中国谈判的筹码,换取中方在稀土出口管制上的让步。然而,这种博弈的风险在于,一旦中方采取反制措施,欧盟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受到更大损害。
中荷之间的僵局不仅反映了两国的博弈,也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多方利益的复杂纠葛。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全球合作,如何应对美国的操控和欧盟的两难选择,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