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荷兰安世半导体一纸断供通知飞越重洋,抵达位于中国东莞的封测工厂——自10月26日起,停止供应所有晶圆。
这场被业内称为“安世之乱”的断供风波,却在四十八小时后迎来戏剧性转折。安世中国宣布,现有库存足以保障客户需求直至年底,且明年起将转用国产晶圆延续供应链。
猝不及防的“分手信”
荷兰总部的断供决定来得突然。理由是“当地管理层近期未能遵守约定的合同付款条件”,但这个说法立刻遭到安世中国的强硬反驳。
“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抹黑,”安世中国在声明中措辞严厉,并反向披露,荷兰安世半导体反而拖欠东莞工厂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
这场争执背后是更深层的控制权博弈。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并撤换了中国籍CEO。一个月后的断供决定,被视为新管理层巩固控制权的第一步。
全球汽车产业神经立刻紧绷。安世的芯片广泛应用于车窗控制、车灯调节等基础功能,每辆车需使用数百颗此类小芯片。供应链任何波动都将直接影响整车生产。
“备胎”的底气
面对危机,安世中国的冷静回应令人意外。这种底气来自两个被低估的筹码:充足的库存储备和即将成熟的国产产能。
安世中国已建立了完善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体系,能够满足客户直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在半导体行业,这种“库存缓冲”策略本是应对供应链风险的常规手段,但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底牌来自上海临港。总投资120亿元的鼎泰匠芯12英寸晶圆厂正加速产能爬坡,这是国内首座专注于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12英寸工厂。
一位闻泰科技内部人士透露:“鼎泰匠芯的工艺平台已实现从40V向中高压MOS产品系列的拓展,正好覆盖安世主要产品线。”
技术变革的窗口期
断供风波恰逢车规芯片技术变革的关键节点,这为“备胎转正”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汽车电气化正推动48V系统快速普及。传统12V系统在大电流供电下劣势明显,而48V架构能将电流降至约四分之一,显著降低线束重量和能耗。
“过去一辆车靠几百颗小芯片分别控制各种功能,未来将收拢到少量甚至单一的SoC上,”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表示,“这场转型正在颠覆原有的供应链格局。”
安世现有产品结构仍围绕“分布式小芯片”架构,而鼎泰匠芯的新产线直接面向高度集成的未来需求。荷兰总部试图保护的,可能是一套正在过时的产能体系。
客户们的务实选择
供应链稳定关乎企业生存,安世的客户们很快展现出务实一面。
部分客户正与荷兰安世合作,直接从其汉堡工厂购买晶圆,然后单独运往中国,委托东莞工厂进行封装。这种变通方案实际上把安世半导体拆成了两家独立公司。
大型汽车制造商则考虑更彻底的解决方案。一家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采购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测试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的替代芯片,功能等效的产品选择很多。”
中国政府的应对同样迅速。放宽东莞工厂生产芯片的出口管制,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临时便利。这些措施共同缓冲了断供冲击。
鼎泰匠芯的生产线上,12英寸晶圆正以超预期的速度实现产能爬坡。这座被列为上海市重大项目的晶圆厂,突然从“后备力量”转变为“前沿阵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