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看新闻报道,2025 年 10 月底,荷兰芯片公司 Nexperia 突然向客户发函,宣布暂停向中国东莞 ATGD 工厂供应晶圆。这不是普通的商业中断 —— 晶圆作为高纯硅制成的芯片基础材料,是芯片生产流程的 “第一块拼图”,没有它下游厂商连切片工序都无法启动。更值得注意的是,Nexperia 虽由中国翼领科技控股,却在去年被荷兰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由强制收归国有,此次断供对外宣称是 “管理纠纷与技术转移问题”,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针对性的产业施压。
几乎同时,欧盟 27 国在布鲁塞尔峰会上放出风声,要通过 2023 年 12 月生效的 “反胁迫工具” 对中国发起贸易审查,理由是中国此前收紧稀土出口管制。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峰会上多次喊话,将中国稀土政策定性为 “经济胁迫”,甚至呼吁用 “最狠的招儿” 反击。这套组合拳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暴露了欧盟内部的脆弱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很快发出警告,称过度施压会让欧洲车企丢掉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意大利等国也私下表示,不愿因政治博弈影响自家机电产品出口,要知道 2023 年中欧贸易额达 7800 多亿欧元,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占比超过四成,真要 “脱钩” 谁都承受不起。
荷兰敢当这个 “急先锋”,背后有自己的小算盘,也有美国的影子。荷兰手握 ASML 这个 “王牌”,这家公司垄断了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2025 年 1 月已经限制 DUV 设备对华出口,但没敢完全断绝 —— 毕竟 ASML 每年从中国市场能赚几百亿欧元,真断供等于自断臂膀。这次拿 Nexperia 开刀,本想借着美国此前推出的 “50% 穿透规则” 向中国施压,可没想到美国在中美釜山会晤后,直接暂停了这项规则一年,荷兰瞬间成了 “被抛弃的棋子”。德国媒体看得透彻,直言荷兰这步是 “罕见的蠢棋”,不仅摧毁了原本顺畅的跨国供应链,还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中方的反应既迅速又沉稳,完全不像荷兰预想的那样慌乱。安世中国 11 月 1 日就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公司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足以满足客户到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更关键的是,中国国内晶圆厂很快接棒,多家企业表态能为安世中国提供替代供应 —— 要知道中国本就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方,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能早已形成规模。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也公开站台,承诺支持闻泰科技捍卫合法权益,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这些动作不是临时应急,而是长期布局的结果,早在西方启动芯片禁运时,中国就开始构建供应链韧性,这次断供恰好成了检验成果的 “试金石”。
中方的反击不止于产业层面,更打出了 “规则牌”。中国商务部 11 月 4 日的回应掷地有声,三点立场清晰明确:一是荷兰行为严重侵害中企合法权益,二是断供扰乱全球半导体产供链,荷兰必须承担所有责任,三是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这番话里藏着 “软中带硬” 的智慧 —— 商务部同时宣布,会 “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 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安世中国也明确了供货条件,包括改用人民币结算、替换 ERP 管理系统。这等于给欧盟留了台阶,却也划清了底线:想继续合作可以,但必须按中国的规则来。
这场 “混合战” 本质上是技术霸权与产业主权的较量,荷兰和欧盟的困境早已注定。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是几十年形成的精密网络,安世半导体 “欧洲研发制造、中国封测组装” 的模式,本是全球化分工的典范,荷兰强行切断环节,只会让自己承受反噬 —— 欧洲汽车芯片价格已经暴涨 50 倍,大众、奔驰等车企面临生产线瘫痪风险,德企大陆集团甚至开始计划裁员。更讽刺的是,欧盟所谓的 “统一战线” 从一开始就是虚的,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在援乌问题上早已和核心国唱反调,这次面对产业利益分歧,更是各怀心思。
反观中国,从稀土管制到供应链自主,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稀土作为风电、新能源车产业的关键材料,全球 90% 的高端加工能力集中在中国,这不是 “胁迫”,而是产业积累的自然结果;半导体领域,28nm 光刻机的突破也让中国有了应对断供的底气。接下来的博弈中,谁能笑到最后一目了然 —— 荷兰如果继续硬撑,只会从 “急先锋” 变成 “孤家寡人”,欧盟要是看不清现实,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的产业根基。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搞 “脱钩断链” 从来都是损人不利己的买卖,中国手里的 “王牌”,从来不是霸权,而是对产业链规律的尊重和自身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