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最后通牒”落下,中方认定荷兰100%担责: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危机加剧,荷兰如何收场?

“最后通牒”落下,中方认定荷兰100%担责: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危机加剧,荷兰如何收场?

2025年11月4日,中国商务部的一则声明让全球半导体市场陷入震荡。中方明确指出,荷兰政府在近期针对安世半导体的决策中,严重侵犯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陷入混乱。更为关键的是,中方首次明确认定荷兰需承担“100%责任”,如果荷方不采取实际行动纠正错误,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其独自承担。这一声明是中方在多次善意沟通无果后的“最后通牒”,而荷兰的选择不仅影响中荷关系,更可能左右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未来。

荷兰的“断供令”是这场博弈的导火索。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安世半导体的内部事务,试图剥夺中企股权。10月26日,安世半导体总部宣布暂停向中国子公司供应晶圆,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中国东莞工厂的生产节奏,而该工厂承担了安世全球一半以上的封测产能。晶圆断供的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全球,德国车企警告供应链面临长期挑战,美国车企则担忧库存仅能维持三周。安世半导体的产品虽多为基础器件,但它们是汽车、家电等产品的重要部件,荷兰的行为已对全球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

面对荷兰的“越界操作”,中方的应对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一方面,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多次与荷方沟通,并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申请予以豁免,展现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善意。另一方面,中方对荷方的消极态度和敷衍回应提出严正抗议,明确指出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并警告其若不纠正错误,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将由其独自承受。这种善意与强硬并举的策略,既维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也传递了中国捍卫国际规则的坚定决心。

荷兰的选择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优势使其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棋子。然而,这种配合美国的行为忽视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也是荷兰光刻机的重要客户。荷兰的“断供令”不仅损害了中荷经贸关系,还可能对其自身经济造成反噬。

与此同时,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突围能力也让荷兰的“卡脖子”策略显得难以奏效。近年来,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荷兰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技术实力和市场韧性,而这场博弈也为中国加速技术突破提供了契机。

中方的警告已然发出,未来的路如何走,主动权掌握在荷兰手中。如果荷兰继续执迷不悟,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的信任,还可能让自身的半导体产业遭受重创。而如果荷方及时纠正错误,展现建设性态度,则有望缓解紧张局势,推动中荷关系回到正轨。

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博弈,最终需要各方共同维护规则与秩序。荷兰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经济和中荷关系,更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展现出捍卫自身权益的决心与能力,荷兰是否会在“最后通牒”后有所悔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能否恢复?这场博弈的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5o8fz_OUn78JDeTA7aCE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