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数据的受、想、形、识

大数据修炼“心经”模式

大数据概念问世之前,人们对自然和宇宙,达成朴素观察和理性共识。大数据技术面世以后,世间万物似乎都可量化,回归到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万物皆数。

2012年起,“大数据”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热词。然而,熟识并非真知,虽经媒体狂轰乱炸与填鸭式灌输,“大数据”其实始终只是普通受众嘴上的空泛名词,即使某些大数据技术,已经进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现象,正如畅销书作家、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于2014年在其脸书(Facebook)上分享的自我判断: “‘大数据’就像青少年谈性爱,每个人都在讨论,但没有人真正知道怎么做。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正在做,于是大家都说自己在做……”。此话形象地调侃了大部分社会传媒的心理状态。

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可以各有不同解读,如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图灵奖得主格雷(Jim Gray)看来,它是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在数学教授眼中,它是数据科学的最新延伸领域,“是用数学或数据来描述、理解现实世界”。研究大数据,以便提升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达到大智慧。

对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从数学原理出发,理解大数据的本质,或许真的不容易。好比从佛学视角理解世界,其实也超越常人的思维惯性与认知能力,但2000年来追随信奉者不断。据此,读者不妨尝试本文提炼的受、想、形、识“心经”表述模式,多少可以超越对大数据概念的人云亦云层次。

[ 作者:张敏/ 特邀编辑:方益昉]

—重点阅读—

大数据的受、想、形、识

作者:吴宗敏

大数据是数据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要从受(数据采集)、想(数据分析)、形(数据重构)、识(数据挖掘、预测、利用)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它,从而获得认识现实世界的大智慧。

重点阅读刊载于《科学》杂志2014年第1期。

《科学》杂志于1915年1月在上海问世,

早年由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赵元任等学者编辑写作,

是我国历史最长的综合性科学刊物。

杂志定位为高级科普期刊,致力于科学知识、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与人文互动,历史和前沿并举,为提升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杂志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主办单位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杂志APP的支付系统已经完善,可在线支付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科学杂志所有

《科学》2017年第6期已经出版发行

新的一年里也要记得为我们点赞、加关注哦!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9G0JKW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