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如何学习最高效?

阅读内容-精英日课-最高学习效率=15.87%

所谓学习就是要接纳自己原本的知识体系内没有的知识。如果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比重过高就会进入恐慌区,这个时侯就很难掌握新的知识而且很可能会让人对学习本身感到恐惧。比如让一个小学生学习经济学,没有大量的相关知识的积累是很难理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但是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比重过低就会进入舒适区,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只是在重复以前已有的知识,虽然会很容易,但是也不会有新的收获而且还会引发无聊感,同样也容易对学习感到厌倦。比如让一个成年人背诵九九乘法表,这明显是没有收获,虽然在小孩子面前背诵可能会有些优越感,但是背的多了不仅优越感会消失,还会觉得非常的无聊,打击自己的学习热情。

我觉得学习区也分阶段,有接近恐慌区的学习也有接近舒适区的学习。我们今天讲的15.87%就像是学习的黄金分割点。在这个区域持续的学习更容易让人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进入心流状态就会让人专心致志,学习的效率也就会非常高。可见如果持续保持新知识的学习比率处在15.87%的收益必定非常惊人。这个道理同时也符合人们对于惊喜的感受,也就是惊喜=熟悉+意外,而最容易让人感到舒适的意外比率就是15.87%。

这个15.87%的学习比率是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分析而来的,而且通过数学公式和考察人的教学和队动物的训练验证了该结论的相关性。但是我有一种感觉,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异类,他们应该是在接近恐慌区在学习。比如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人,15.87%对他们来说是否就比较低了呢?即便对于普通人来说持续保持15.87%是否也会让学习本身变成舒适区呢?

最近在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原本负责的几件简单工作由于改革都变成了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且几乎是同一时段发生的,这让我陷入了几乎崩溃的境地。然而几乎在一晚上的时间我忽然想通了该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现在虽然还不能说是井然有序了,但是也算是有条不紊。我觉得有的时候人的成长更多的还是发生在接近恐慌区的学习过程中,在这里有一种所谓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当然这种做法确实是因人而异,但是我想这也是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重要区别吧?人的学习其实可以尽可能的保持在15.87%这样的比率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挑战一下更高的难度,这样不仅会让学习更加高效,这样的挑战也会让自己有更高的成就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高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122G0OKMQ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