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金融科技真能让银行犯更少的错,做更多的好生意吗?

图片来源:Pexels

公司附近有家米粉做得不错的湘菜小馆,但笔者每次去,都要和店员强调一遍“少放盐”,倒不是本人饮食清淡,而是他们真的是很舍得放盐……大概他们的后厨师傅自己是不怎么吃粉的,不然,他每年可以为老板省下不少买盐的钱。

后来店里增加了二维码扫码点餐,相关需求可以在备注一栏里注明,比如不要香菜,少放盐,不放辣之类的。点餐服务方便多了,排队现象也少了,店员和用户之间大声叫嚷的声音也少了,但这是他们能做到的极限了。因为笔者每次点餐依然要说明“少放盐”,老板也一定没能省下多少买盐的钱。

科技能做到的应该远不止这些,银行业的金融科技亦是如此。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金融科技,耗资不菲的智能网点,不断迭代的手机银行,开放协作的金融生态,持续优化的大数据模型,底层重构的金融云布局等等,都在试图通过金融科技让银行犯更少的错,做更多的好生意。

但我所理解的金融科技真的可以做到这些么?

不一定。

前面湘菜小馆的例子中,店家并没有通过扫码程序完成对线下用户需求数据的梳理和整理,产品改进更是无从谈起,最终导致互联网技术对店家生意的改善十分有限。

银行业也在面临类似这样的问题。

很多银行积极发展线上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远离用户,因为,我们的银行实际上有更少的机会与用户面对面沟通。用户也更少就具体的问题去银行网点咨询,而更多的是通过线上方式去解决。

笔者甚至发现,每年有大量的用户通过中国电子银行网的微信来咨询有关各家银行手机银行APP中的各类问题,涉及到手机银行如何开通,如何更换绑定的手机号,甚至还有如何更换银行卡用户名的……

到底线下与线上,哪一种方式更能反应用户的需求呢?

虽然线下远离用户,线上“接近”用户,可以让数据开口说话,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但线上数据真的就那么客观吗?要知道,数据世界里往往也会有很多统计陷阱。我们看到的数据,往往会有一部分看似真实却不怎么有效,因为很多有效的数据会在阴影之地(未能统计的数据)。

更要命的是,现在市场上很多号称大数据的公司里,有不少公司的数据都是掺水的。这些数据对于银行而言,获取新用户或许有用,但却不利于改进银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因为这些数据往往不是真实的用户需求数据。

狂轰乱炸的信用卡营销短信,过于集中的保险销售电话,一方面暴露出银行营销能力的低下,也对用户造成不小的伤害。这不仅是银行低效使用金融科技手段的表现,也是对银行品牌信誉的一种伤害。

做生意,始终要明白,用户需要的才是我们应该去满足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打一开始就应该仔细了解用户的需求,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第一任务,这是做好生意的一个态度,其次才是“花里胡哨”的营销创意。

大数据时代,数据帮过我们很多忙,但也有很多数据帮过很多倒忙。如何做好金融科技,银行还得仔细琢磨琢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3A05DF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