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看完就想断网!你最值钱的“隐私数据”正成为他们控制你的工具

数据正在成为比石油还昂贵的资产。只是作为个体的你还不自知而已。据悉,每一个人的手机中平均装载有30多个APP,每次使用APP前,会有一段长达万字的声明需要你勾选确认。首先,大多数人不会看一个字。其次,就算你耐心看完了,你也不得不选择同意,然后忘记一切,安心使用。就在你使用或者没有使用APP时,你的个人数据,你平时的爱好,你的行踪都成为了APP开发公司的无形资产。

他们整合你的数据后,对你进行更为精确的广告投放,驱使你去消费,成为他们的核心用户。这种商业模式以及不算新鲜,大多数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实生活中,从各种APP过度索取隐私权限,到统计分析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各种算法,数据开发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可能是贯穿整个信息时代的命题。在互联网生活早已成为公共生活一个庞大的子集的情况下,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无疑痴人说梦。

这令许多人觉得“个人隐私”没什么大不了,或者认为“知道了也无法改变”。最近一部高分纪录片《隐私大盗》(The Great Hack)提出了“个人数据隐私权”,将大数据的“原罪”清晰的呈现在大众面前。

作为个体你很难想象数据和隐私居然能改变世界,依靠亿万级的数据居然能策划出很多细思极恐的事件,从而改变社会的进程。《隐私大盗》从一家叫做“剑桥分析”的公司切入,围绕它的各个职能部门,几位关键人物,它们成功策划的事件,让你看到了大数据的恐怖一面。

纪录片揭露了“剑桥分析”肆无忌惮的收集个人隐私,并且通过模型分析出大众的性格和情绪,以及爱好和偏向性。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导消费,而是操控选举!其中两个重要政治事件成为影片关注的焦点。一是美国总统的选举,二是英国脱欧计划。

毫无疑问,特朗普是美国历届总统中最爱利用社交网络发布个人意见的总统。有人甚至称呼他为互联网总统。每当他需要发布观点时,“推特风暴”就成为他效率最高的传播阵营。

总统选举其实一直和科技发展脱不开关系。从电台总统,电视总统,到现在的互联网总统,媒介的发展,让各种类型的人更容易获得大众支持。从声音到外貌,再到网络。就像明星作为意见领袖,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现在的视频直播时代。当意见和观点的传播无法借用最新的媒介进行发布,你的“大声疾呼”可能瞬间淹没在舆论汪洋中。

特朗普在关键时刻能够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是他对社交媒体的良好使用。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剑桥分析”的功劳。

“剑桥分析”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收集大众个人隐私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然后为选举提供宣传方案和各类策划,甚至制定出打击对手的舆论炸弹。令人调侃的是,今年6月26日,特朗普表示称,美国政府应该起诉谷歌、脸书与推特这三家科技巨头公司,因为这三家公司涉嫌操纵2020年美国大选。共和党高层长期以来一直指控谷歌、脸书与推特等科技企业操纵舆论,使得舆论对民主党有利,但上述公司向来对此予以否认。

更令人惊讶的是,大数据滥用其实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甚至分裂国家,但都没有引发大众关注。直到有一天大数据分析被滥用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

因为这动摇了西方民主的根基。所谓的选举自由不过是互联网巨头隐形操控下的谎言。不仅是选举,连英国脱欧投票也与“剑桥分析”有关。同样依靠大数据分析,建立模型,然后策划舆论事件,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支持脱欧。大数据从哪里来呢?一次次网络评测,个人社交网站,甚至你正在使用的手机上的听筒。

试着想一想,网络巨头在没有告知大众的情况下,随意获取了大众的个人信息,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再通过网络反作用于大众,来刺激消费,操控选举,引导舆论,控制你的大脑,这难道还不恐怖吗!

《隐私大盗》中的案列和推测并非空穴来风。2018年,脸书上超过5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公司CEO扎克伯格称“我们有责任保护大家的数据,如果做不到,那么我们就不配为大家提供服务”。

他也在同一天接受了美国媒体的采访,坦言脸书错信了“剑桥分析”公司。扎克伯格称,脸书在2015年首次了解到数据泄露的情况。数据科学家孔甘所创建的脸书个性测验可以访问数千万用户的数据,而他也与“剑桥分析”公司分享了这些。

不久前,有报道称,苹果手机的语音助手会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录音上传到服务器,由外包商进行人工分析。对此,苹果公司回应称,这是一个随机行为,不到每日激活的1%;音频数据与用户账号并不相关联,目的是改进语音助手的听写功能。这引发了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高度关注。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与产品往往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涉及人工智能的技术上,大量的用户数据是科技产品得以优化的基础,这也是一些企业为自己收集用户数据辩护的理由。

但是,产品研发的逻辑不应让位个人隐私的保护,以产品之名对个人信息滥采滥用,以科技进步的名义侵犯隐私权利,无论如何都是站不住脚的。无疑,个人信息保护不能单纯指望企业或个人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

这不仅是商业长远发展应坚持的道德伦理,也是各方理应恪守的法律规范。对此,在《隐私大盗》中有人提出了“个人数据权”,未来,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数据权,不让互联网巨头肆意获取个人数据,甚至让个人从自己的数据中获利,将成为新的法律和道德议题。

不久前,就有媒体报道,有大数据营销公司靠销售爬虫工具获利,电商平台商家数据遭爬取;还有公司称可以获取任意网页及APP访客的手机号;专家称其属于恶意爬取,涉嫌犯罪。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个人数据的“被剥夺”和大数据的“再塑造”。无数数据汇聚网络,像“剑桥分析”这样的公司会对你进行“数码”重组,每天让你看到、听到,他们希望你感知到的信息,长此以往,你将不是原本的你,而是信息传播影响下的“另外一个你”,是碎片化数据,被他人重组后的你。

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的判断,可能都被大数据分析所操控,而你却不自知。

到那时候,你不过是被塑造的商品,被控制的选票,被压榨的“电池”。

如果你现在不保护和抗议,未来你就是自愿生活在《黑客帝国》中的“母体”一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1A0828W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