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一个美国人,5000个数据点,谈隐私,笑话!

最近,娱乐圈有一则备受瞩目的新闻。

因出演《陈情令》而爆红的演员王一博发微博宣称自己的手机号惨遭泄露。

在上百个骚扰电话的轰炸下,王一博只能选择投降。

明星被私生饭骚扰的新闻早已不是个例。

随手就能数出来一堆:何炅、张若昀、鹿晗、屈楚萧、易烊千玺、陈伟霆、王俊凯、刘亦菲。

当初鹿晗甚至还为骚扰事件写了一首歌《敢(Roleplay)》。

他在歌词中大胆宣泄了自己的怒气——

“到处偷窥你该戴个头盔,别惹我”“追着我在跑不分昼夜,你疯了”“别再来我家的地库,再被我们见到就不会饶恕。

当然,鹿晗还不算最惨的。

杨坤的私生饭才是真的丧心病狂,对方甚至每天明目张胆地蹲守在他家门口,严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不仅仅是娱乐新闻,而是严肃的社会新闻。

毕竟,明星和普通人一样,都在饱受个人信息泄露、隐私被倒卖的困扰。

只不过,明星接到的是来自粉丝的骚扰电话,而普通人接到的却是层出不穷的推销、诈骗电话。

隐私泄露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我们真的对这个现象毫无办法?

答案或许就藏在这部最新纪录片中——《隐私大盗》

《隐私大盗》曾于今年年初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首次公映,获得了现场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

在网飞正式上线后,口碑也很优秀,目前已获得豆瓣7.9、IMDb7.0以及烂番茄85%新鲜度的好评。

实际上,仅凭该片自带的话题属性,它就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比较关注科技新闻,那一定听说过这起史上最严重的隐私泄露丑闻,即“Facebook数据门”。

2018 年 3 月,一家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以下简称CA)竟被曝出非法收集了5000 万 Facebook 用户信息。

虽然事后CEO马克·扎克伯格立即宣称所有数据已被删除,但还是阻止不了舆论的不断发酵和股价下跌的趋势。

为了复盘这起牵涉甚广的重大事件,纪录片中收集了大量文字报道和视频采访。

而且出现了多位核心人物,比如剑桥分析的CEO亚历山大·尼克斯,

以及两位离职员工,即爆料人克里斯多夫·怀利、布瑞特妮·凯瑟,是他们站出来勇敢揭露了CA所涉及的业务内幕。

你肯定很好奇,CA到底是怎样从facebook手中获取到5000W数据。

说起来,该公司的一系列“骚操作”可谓环环相扣。

根据克里斯多夫·怀利的透露,公司先是联系到一位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并邀请他开发了一款性格测试应用。

只要参与测试就可以获得5美金作为奖励,于是大约有27万用户登录了这款测试应用。

但这27万用户的数据还只是基础。

应用在他们授权登录的同时,暗地里自动抓取了用户以及好友的所有公开信息。

包括头像、动态、地址、姓名,甚至是一些非公开的私密信息。

恐怕任谁也想不到,一个看似无害的测试APP就可以把个人隐私扒的一干二净。

这款应用特意选取了那些交际圈较为广泛的用户,因此覆盖面非常广,最终获取到高达5000W用户数据。

接下来,剑桥大学心理测量学中心又充分利用这规模庞大的数据库,

将用户根据性格进行定位、分类、归档,最终建立起美国选民心理建模。

这样的数据分析模式,让秀秀不由得想起《西部世界》中的那句台词——

“每个人只是10247行代码而已。”

同样的,在CA眼中每位网民都被量化成5000个数据点,可计算、可分析,甚至可操控。

公司负责筛选出部分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美国选民,然后在他们的信息流中精准投放各种视频广告。

这些广告可比微博在信息流中插入的“植发”“婚纱摄影”“电动牙刷”那些牛皮癣厉害得多。

CA持续投放大量广告,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通过大量个性化内容,给美国摇摆州的选民“洗脑”。

因为恐惧和愤怒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两种情绪。

所以CA就不断宣传恐怖分子、种族主义是多么猖狂,

让这些选民相信只有特朗普上台才能带来转机,最终引导他们去投票。

“我们通过播客、网站文章、视频、广告对他们狂轰滥炸。”“你能想到的每个平台,直到他们看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精准的信息投放技术过去曾被CA公司用于40多个国家的选举活动。

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甚至包括脱欧公投。

可以说,CA公司已经深深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政治面貌和人心所向。

纪录片中主要以一个中美洲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为例。

2013 年,该国两大政党处在竞选中,双方都在如火如荼地拉拢选民。

为了在选举中胜出,其中一方主动找到CA,要求它为自己制定一套方案。

在深度调研当地民众性格特征后,CA针对另一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名为“Do So!”的活动。

它的Logo是一双交叉的手臂,意味着拒绝投票,而口号简洁、形式多样、传播速率广则是其特点。

在CA的刻意推动下,“Do So”很快就像前段时间爆红的「瓶盖挑战」和多年前流行的「冰桶挑战」一样,

成为社交网络上被争相效仿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他们对政治运动的抵触情绪被煽动起来,其中大多数人选择放弃投票。

最后结果自然是CA的客户顺利赢得大选。

戏谑的是,当地的年轻选民以为这是一场自发的、标新立异的抵抗行动,实际上却被CA玩弄于鼓掌之间。

纪录片没有直截了当地引入Facebook事件。

而是以一个普通民众戴维·卡罗尔的视角切入,再三强调他对隐私泄露、个人数据被滥用的深深忧虑。

从他口中,我们隐约能感受到现代科技社会中个体力量的渺小——

精准投放的广告、抹不去的电子脚印、被窥探的隐私、无孔不入的大数据。

我们的每一次搜索、定位、点赞都被互联网公司收集、分析,

最终变成精准投放的内容,回过头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过去,我们常把一句玩笑话挂在嘴边:“互联网时代,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但如今这句话已经被彻底推翻。

那些互联网巨头不仅了解你家养的是狗还是猫,甚至还能对你邻居家的狗今晚吃了什么了若指掌。

至于这些科技巨头为何要费心收集用户的数据,爆料人凯瑟也给出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数据已经超越石油,成为地球上最宝贵的资产。

换个说法,每个用户本身就是这些公司的“资源”。

你投入越多时间和精力,他们就拥有越多资产和招徕其他用户的底气。

用户数量、日活跃数、月活跃数就是他们壮大的基础、股价飙升的资本,

而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在给某个科技巨头的崛起添砖加瓦。

正因如此,数据和个人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值高达万亿美元的产业。

那些肆意倒卖明星和普通人隐私的灰色产业,自然也归属其中。

更令人细思恐极的是,根据阿德莱德大学科学家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在社交媒体里的自主选择权。

我们的隐私就像二手烟,即便自己不愿暴露,周围的朋友、家人也会分享。

作为普通网民,每个人每天都在“自愿”出卖个人隐私,除非你愿意与现代社会隔绝。

按照常理,即使隐私丑闻事件平息,

用户对FB等科技巨头的信任应该也会崩盘,或许会选择从此远离它们的产品。

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纪录片的最后,戴维教授对学生叙述完大公司对普通人隐私的“窃取”行为之后,

他开口问道“现在有谁在登陆Facebook?”

结果,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就像片中剑桥分析的高官所说,即便这家公司倒下,甚至是FB倒闭,都已经阻止不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科技巨头们仍然会继续利用手中的数据和算法,

精准预测用户的行为和思想,以便获得更多利益。

反观现实,个人隐私被贩卖、大数据被滥用,确实都阻止不了我们继续沉迷社交网络的决心。

这既是当下信息时代的症结,也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命运。

作为一个普通个体,

我们日后能做的或许只有多加防范,不要随意在社交网络暴露自己的真实资料。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2A0LA3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