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细思极恐,刷完这部新片,我差点把手机扔了!

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些?

你在网上引擎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之后铺天盖地都是相关的广告;

你在某宝下单一个商品,之后就有一大堆差不多的商品推荐给你;

你在新闻APP点赞了一条新闻,之后就有一大批同类新闻出现在下拉列表里;

你在微博发了一条定位,之后就有一堆同城的广告塞到你眼前;

你在某个平台上咨询了买房的事,之后就有一堆骚扰电话打过来:放贷款的、搞中介的、装修的、卖车的、小孩教育的…

你的每一次搜索、点赞、转发、支付、定位、回复…都在透露着自己的喜好、年龄、行踪、购物习惯、消费能力…

你观看或者阅读的时间越久,最后推荐给你的越符合你自己的感觉。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这一切都很正常,它推荐那些给我正是我需要的,有什么问题吗,还不要再去浪费精力找了,他赚他的点击量,我阅读我的内容,这里面的利益交换,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这些东西怎么来的,这些推荐的东西重要吗,这些东西会造成什么,这些东西在我不用的时候回到哪里去。

如果这些东西被泄露,或者以其他形式由公司出售,那么你的性格这条数据就是被人随意交易的物品。如果有人利用这些东西,干扰特定人群的视听,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细思极恐,后果不可想象。

真相,远比你知道的还要让人不寒而栗:这就是《隐私大盗》想要讲的。

纪录片《隐私大盗》上映于2019年1月,目前豆瓣7.9分,IMDB7.0分。

有人说:太精彩!如果改编成电影,绝对大卖!

还有人评论道:细思极恐,想扔掉手机,但是发现扔掉也没用,你的数据照样会被泄露!除非你身边的人都跟着扔掉手机…

2014年,一名科研人员开发了一款心理测试的小程序。

和大多数微信小程序,需要你授权微信号登陆一样,这项测试,也需要通过脸书账号登陆。

借此,该人员拿到了参与测试的27万人的脸书账号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地址、头像、喜好…

也就是说,所有你在脸书上发的东西,都会被同步抓取。

而你的好友名单,也会被一一收录…

某一天,剑桥分析找到了这名科研人员,用100万美金买下了所有账号数据。

有知情人说:光是2014年6月至8月期间,就有超过5000万脸书用户的个人资料被非法获取。最终涉及人员高达8700万。

这一切,受害者们一无所知。

告密者、信息战、政治阴谋、私人隐私、数据权…

这些无处不在的概念,以一种危险的方式,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这些数据,在剑桥分析手里,成为了有百般用处、取之不尽的矿田。

他们花了14个月收集和研究海量选民的数据,将每个人解构成5000个数据点。

可以通过复杂精细的计算,成功预测出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喜好、情感需求…

我们的情绪更好被把握了,我们的心理更好被影响了,我们的喜好更好被判断了,我们的注意力更好被吸引了,我们的行为更好被预测了…

事实上,大数据的的确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生活的方便程度,很多时候也显得非常贴心周全。

但是,这样一个技术对你了若指掌的时代,这令人细思极恐。

最大的问题,在于失控的隐私探究。

每一个APP,都想要访问你的相册、定位,读取你的短信,开启你的麦克风…就连一个音乐APP,都试图访问毫无关系的通讯录…

在更多必须勾选的霸王使用条款里,都在各种程度表示:你必须同意我们使用你的隐私,你才能使用我们的产品…

李彦宏曾说过:很多时候,中国消费者是愿意以一定的个人数据授权使用,去换取更加便捷的服务。

在这个隐私泛滥的时代,我们对于隐私保护本身的确没那么警惕,甚至对于这件事,有点麻木。

我们甚至有种错觉:我有啥秘密可被利用的,不就是多看两个广告,多接个骚扰电话吗?

但事实上,数据泄露比你想象得严重得多。分析我们留下的数字痕迹,已经被挖掘成数万亿美元的产业。

你的每一个操作,都犹如投出去的回力镖,经过一番解构后,重新精准地作用在你身上。

它们引诱你消磨更多的时间,购买更多东西,下载或使用它们的新服务…

而《隐私大盗》展示了最危险的一种操作:信息轰炸,煽动情绪,引导舆论,参与政治事件。

2016年的美国大选,特朗普团队就花重金雇佣了剑桥分析作为宣传团队的骨干。

他们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偏好,将其中一部分人定义为“摇摆派”,也就是说,这些人相对容易改变选择。

他们针对这些人,精准投放不同的政治广告视频。

每段视频的口号,都毫不相同,迎合着用户的兴趣痛点…

脸书、博客、推特、YouTube…

只要你能看到的地方,他们都能制造出想给你看的世界,暗示着:希拉里是骗子,请支持特朗普。

最终,这些操作逆转了潮水的方向。

当特朗普胜出时,对手将他的成功,全归功于数据分析。

他们将剑桥分析称为:特朗普军师。

在《隐私大盗》里,还有另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加勒比岛国特立尼达举办国内大选,而当地的印第安人支持的政党,雇佣了剑桥分析,作为辅助团队。

剑桥分析对该国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制定出的计划是:让黑人变得冷漠,放弃投票。

他们迎合当地黑人年轻人的心态,将拒绝投票包装成一件很酷的、抵制政治的潮流运动。

不出意外,在他们稳定输出的轰炸下,当地大多数的黑人年轻人没有去投票,最终印第安人政党胜出…

全世界都在追捧的大数据,已经释放出一种强烈的危险信号。

只需接触数十万人,就能为整个地区建立心理档案,然后用一种潜在的方式,玩弄整个国民的心理。

据他们说:相关的选举服务,已经在很多国家开展过…

他们合作的对象还有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

剑桥数据的起步是军事承包商,他们致力于利用研究影响有敌意的观众,譬如如何劝说14-30岁的穆斯林男孩不要加入塔利班。

但直到涉足美国总统大选,剑桥数据彻底发展成为了一台“一条龙”服务的政治宣传机器。

我们爱看什么,便将会看到什么,算法已经替我们筛选好了。

这也给我们一种错觉:这就是全世界。

我们的喜好与厌恶,我们的恐惧与愤怒,被前所未有地放到最大…在某种情况下,负面情绪也可能被拉往最极端的一头…

真实世界,被大数据变成了深度割裂的残骸。

剑桥数据的幕后投资者,也是特朗普竞选团队的策划者——史蒂夫·班农,信奉只有打破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按愿景重组社会。

剑桥数据,就是他用来打文化之战的武器: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在民主的背景下,将整个国家的心理玩弄于股掌,挑战人们的自由意志。

这正是《隐私大盗》抛出来的观察与思考:大数据,是否让世界变得更糟糕?

这不禁又让人想起刚完结没多久的大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数据——大案牍术,其发明者徐宾,正是用了古代的大数据来完成他的宏大理想。

大数据在分析师手里要做什么,就看分析师的想做什么了。

有人曾如此说道:我很喜欢科技带来的便利,但是我却因此感到不安。因为技术应该带领我们走向的,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不是把我推向一个泛滥、极端的失控地带…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感到非常震撼。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早已成为大数据的一份子,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被掌握的如此透彻。

精确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判断出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想要听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并且能够以此为根据精准投放,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和做到的是我们自由一致选择的结果。

但其实,我们都只不过是数据分析面前的奴隶而已。

我们的“秘密”究竟被捏在多少人手里?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政府又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所有公民的隐私不被侵犯?

我们又要如何确定自己,没有成为别人手中的武器?

一切,都不是看上去的样子。

有一天你的推荐里面多了一些内容,你会很轻易的去相信那些,从而改变了自己对事件的态度。

END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6A0RSP0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