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3491
阅读:7分钟
难度:4
前两天第一次试用了“刷脸支付”。以前总在便利店看到这个广告,但并没有尝试。
具体的玩法是,便利店收银的地方摆着一块平板电脑,你把脸往前一凑,就说刷脸支付成功,从你的支付宝里把钱扣掉。
我看到这个技术是支付宝的,微信并没有类似的技术。在这个地方支付宝算领先了一步。
几年前看过一个视频宣传片,说是支付宝在研发一种叫“空付”的支付技术。具体的玩法是,你可以把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支付凭证,比如你的脸、你的手、你纹身的花臂、甚至你随身携带的蹲在肩膀上的猫。支付的时候,刷一下这个部分,就完成支付了,不只是刷脸,刷手刷脚刷猫刷狗,都是随意的。
看起来很有想象力,但在使用中必然是不实用。简简单单的刷脸,已经够方便了,其他的部分,刷肚脐眼、刷大腿毛,要这样操作的用户实在有限,可以视为一个个性化小众市场。
刷脸,已经是金融上普及的实践了。
刷脸支付,也不过是刷脸验证的一个拓展。
我大学本科的论文是《调制模式识别》,正好是人工智能的“识别”概念,当时论文接近完成时,匆匆一撇了“神经网络模式识别”领域,当时觉得这个方向真是太迷人了,我在论文末尾点了一句:“感觉神经网络是模式识别的最佳研究方向。”没想到20年后这成为最热门的技术方向。
既是没想到,也是必然。
“识别”(recognization)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凯文·凯利的《必然》一书里列出来了未来的12个趋势,其中好多个趋势都是人工智能的子领域。
大学时候看过一个很糟糕的老电影,叫《古今大战秦俑情》。宿舍里见识渊博的药瓶同学说这是当年十大烂片之一。
这是张艺谋导演并主演的电影。还有巩俐。
现在谈起张艺谋和巩俐,没人感兴趣。在上世界80年代,这两个人占据中国人八卦话题的半壁江山。像今天谈论鹿晗和关晓彤,冯绍峰和赵丽颖,李晨和范冰冰。
我现在回想这个电影,大概是张艺谋想突破严肃主题,尝试类似港片的荒诞风格。当然是很失败的尝试。一个长时间崩得很紧的人,你突然让他讲笑话,说出来也是尬尬的。
这是个穿越题材的故事。说一个秦朝的兵马俑复活了,来到现代,闹出很多不合时宜的笑话。
后来成龙翻牌了这个电影,叫《神话》。这是另一个烂片。
我想起这个老电影,是想说,如果真的有秦朝的古人穿越到现代,他会有多惊奇呢?
四个轮子的钢铁盒子在马路上飞奔,重达几百吨的铁架子在天上飞,每个人手里拎着一个小片片,可以对着它跟远在千里的人说话。
古人会很吃惊吗?会感觉难以理解吗?
可能会一阵子觉得很吃惊,不可思议。但随后用不了几个月,他会适应这一切,会觉得一切都是正常的,成为他每天的生活。
这就是现代人每天经历的。
我们使用着一切高科技,但并不觉得它很神秘,只觉得它很普通。
昨天看了一个视频,是讲经济周期的,是根据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的书画的漫画。
视频调理很清楚。
达里奥的意思,经济的增长只和劳动生产率有关,也就是只和科技进步有关。但信贷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叠加的周期效应。
如果没有信贷,每个人都是赚一分花一分。世界的经济曲线就是一直斜向上的一条直线。
但由于信贷的作用,这条直线变成了波浪线,一起一落。
信贷扩张的周期里,经济快速增长;信贷收缩的周期里,经济收缩。
但抛开信贷的影响,世界经济还是回到科技进步的轨道里。
从去年起,我看到各大银行都在挂着“免费办理ETC”的广告。
ETC的持有者看到估计兴奋了,ETC都在和工行合作了,和农行合作了,是不是可以大量买入?
等等,等等,hold on,此ETC非彼ETC。
这个ETC是公路自动收费站的意思。开车的人都见过。在公路收费站,会有一些通道标注着ETC,走这些通道,不需要人工收费,汽车直接过就可以了。
类似于汽车的刷脸支付。
只不过以前这种自动收费站少,人工收费站多。现在反过来了。
以前是9个通道人工的,1个通道自动的;现在是1个通道人工的,9个通道自动的。
还是一个自动化技术。
刚到深圳的时候,我最惊奇的一件事就是,深圳很多公交车是没有售票员的。只有一个收钱的盒子,上车就往盒子里投币。当时只在深圳见过这种。
ETC是古老的技术,甚至不是高级的技术。但是你看到,直到今天,ETC才真正普及。我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正新技术普及就是这么慢,这是一个例子。
在其他行业,在任何行业,都在发生着ETC的故事。
凯文·凯利的《失控》这本书很早,他在书里讲了1992年他跑到一个实验室,参观VR偷窥,用偷窥玩游戏。
到今天,VR偷窥游戏还是没有普及。这是另一个例子,从这些例子你可以看到新技术普及的周期有多长。
像今天股市爆炒的5G概念,在我读大学时候就已经是“成熟”的技术,到今天也没有真正用起来。这是另一个例子。
新技术的应用总是很慢的。都是从技术现象到商业现象,长长的路。
现在去银行,已经越来越多的机器,大部分的业务可以用机器办理,像开立新账户,变更取款密码,打印流水,等等。真正需要去人工柜台办理的业务已经非常少了。
经常看到一种文章说新技术出来后,取代多少职业,多少人将失业等等。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我们把纺织厂关掉,让妇女都去纳鞋底子,这一下子把几亿妇女都给就业了。
这有意义吗?
显然是倒退,显然很荒谬。
所以新技术导致失业的说法太可笑了,简直不值一晒。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持续发明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按照新技术会导致失业的说法推导,人类应该是失业的人越来越多,成百倍成千倍成万倍的增加失业。
如果在2000年前要100个人种玉米,今天只需要1个人就可以种完,所以今天已经创造了99个失业了。
总之,现代的人应当全是失业的才对,怎么会那么多人上班忙得不行,真是怪事。
其实,“失业”本身就是伪命题。我从不认为有什么失业这回事。失业的人只是自己不愿意工作。愿意工作的人,都在工作。
无非是我出卖我的时间和体力,换取的报酬,我是否愿意接受罢了。
大量失业的国家和地区,一定是这些人不愿意付出巨量的劳动,换取很低的报酬。
但付出的劳动多还是少,得到的报酬低还是高,也是主观的。根本没什么标准。
我记得小时候要烧蜂窝煤,当时有人肯靠人工拉煤送到你家,拉一车蜂窝煤,跑几公里,才5块钱报酬。
你说这个投入回报比怎样?
深圳有很多送外卖的“骑士”。深圳夏天多热啊。他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没有自行车道的马路上。送一单赚3块钱吧,我不知道。
你如果让我去晒着大太阳,浑身大汗地去送外卖,我是不肯的。但有人肯干。
肯干的人不代表蠢,不肯干的人也不代表懒。
如果一个人愿意去工作,他可以送一单外卖只要1块钱报酬,这不是马上找到工作了?
还有很多的工作。只是付出劳动很多,获得报酬很低,没人愿意做罢了。
有多少人愿意做,就有多少工作。
失业率这种说法,我觉得就是那么回事,并不是什么经济晴雨表。
如果深入地洞察人性,失业率上升一定发生在,旧的工作因为产能低下,被新的技术取代,这些人不掌握新技术,因此他们收入越来越低。比方拖拉机来了,收割机来了,有的农民不会开拖拉机,只会手工种玉米。
别人的生产率高,他的生产率低。他的收入因此下降,他不愿意付出大量的劳动,甚至多于他人的时间和劳动,却得到低于他人的收入。于是他不想干了。这样决策也是对的,因为这确实是多劳少得,等于越干越亏。
于是他失业了。
还有一种情况,失业率是因为,你在干的活,别人愿意出更低的价钱来干。
你送外卖收3块,人家收1块。你不肯也收那么少,于是你的活被别人抢走了。
这个抢走你的活的人,一定是个更穷的人。
这就是美国经历的事情。
中国人困惑于两个声音。
一个声音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苹果公司把手机加工都委托给中国的富士康工厂了。另一个生意,谴责富士康是blood and sweat factory,要求美国公司都不要把加工外包给中国的这些工厂。
你听到的这两个声音,是两种美国人发出的。美国很大,什么人都有。难道中国不大,不是什么人都有。
所以有的说这个,有的说那个。
不管谴责B&S工厂多不道德,这些穷人就是愿意用很低的报酬来做很苦逼的工作。这就是抢了美国人的饭碗。
这个事情,哼哼,说难听点,就是挡不住的。
换谁,都会愿意找要钱更少、出力更多的工人。
如果你家里找个保姆做饭,她要的工资又少,干活又勤快,你会夸她是个淳朴善良的好保姆。如果她要的钱又多,干活又偷懒,你肯定也是不高兴。
这有啥奇怪的。
美国的工人,要的工资就是很高,愿意上班的时间也很短。
我以前有个表妹在富士康上过班,她说一天站12个小时,累得脚都肿了。
这么累的活美国人有人肯干?
工人的工资那么高,苹果手机的价格是不是更高了?苹果手机涨价涨得那么高,没人买得起,销量是不是下降了?
生意人要考虑的就是这些。
骂生意人没人性的,自己也可以去做做生意。谁做谁知道。有人性的老板都饿死了。因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你卖的贵,人家卖的便宜,你就卖不出去。市场是很残酷的。消费者也是很精明的,会比较各个商品的价格和品质。许多行业真的是差一分钱就活不下去。
————————分割线————————
推广:这是广告推广部分,但今天没有广告。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