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万物皆媒时代的政务新媒体,只有不断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这是第2841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3k+·

·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编者按:周凯是政务号“上海发布”的主编。目前上海发布的微信粉丝是504万,日均阅读量144万,平均每天有4条10万+。以2018年为例,上海发布有1469条10万+,连续17个月在全国政务微信总榜上排名第一。

新媒体,到底新在哪里?

如何打通组织内部的藩篱、壁垒?

如何打破受众对政府的刻板印象?

这些问题,周凯不仅进行了新思考,更有新实践。

他们大胆探索,创号初期的周凯也是尽己所能地想了各种办法。天气预警是上海发布一个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周凯就用自己擅长的诗歌体的方式,俏皮地处理天气播报,粉丝们因此还给他取了一个“萌主”的称号。主动与粉丝互动,“亲民”接地气的方式一改政务号高大上但遥远的形象。

在陆家嘴金融城雏鹰训练营暨秦朔朋友圈公益财经写作班上,周凯作为导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只有不断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是我们小团队运营七年以来非常切身的体会,如果只是为了维持原状,满足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要求,在现有舆论环境,竞争压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得好的。只有不断地吸纳新鲜的东西,不断地往前走才有可能尽量保持在现有的位置上。

政务新媒体面临外部环境的五个趋势:

从红海到蓝海

在目前万物皆媒的时代下,倒逼原来习惯于内部传播的组织和个人拿起话筒,所以,现在传播的环境日益拥挤、喧杂。

以前我们习惯的传播途径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以上海为例,最顶级的媒体肯定是三报两台,但是现在很多自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传统机构与媒体。

一个机构、一个企业,甚至是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非常大的舆情策源地,信息的发源地。不像以前把很多信息交给专业的媒体去做传播。

在这样的环境里,个人的发声可能完全可以抵过一大波媒体的冲击。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政府内部的PR,我们也想在众声嘈杂的环境里准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能为组织的形象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从“海德广场”到娱乐狂欢

微博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但用户群出现了明显的更迭。

娱乐化倾向明显

明星的八卦消息,基本上第一时间都是从微博发出来的。志玲姐姐结婚了、宝强哥哥离婚了,这种事情一下就能把微博服务器挤瘫痪。六七年前并不是这样,以前还是以大V占主流。

转发的人变少了,评论的人变多了

2011-2012年微博转发和评论的比例大概是五比一,现在可能是一比二,出现倒挂,说明了什么?更多的人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吐槽的,而不是要把它分享出去。如果分享,有些人可能更愿意用微信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

用户向三四线城市迁徙

这个变化直接改变了整个新媒体的生态,以前不管是媒体号还是个人号,都是一二线城市带着三四线城市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下沉,三四线互联网用户的欣赏品味反而开始影响到城市,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所以,现在微博话题的关注方向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以前我们发一条消息主要聚焦于本地用户,现在发一条信息,下面评论大部分都不是上海人。

但有一点不容否认,微博在突发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仍然难以取代,只要一有舆情,微博通常会带来一波风暴式的信息。为什么?因为微博是广场式效应,微信或者其他的平台还是圈层传播,很难突破圈层的二次元壁,除非是普罗大众关注的,比如兽爷的《疫苗之王》或者其他爆款类的文章才有可能突破圈层。

想要在原来圈层的影响力范畴之下,变成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效率是比较低的,而在微博任何人都可以发声。我们在跟政务界同行交流时,觉得哪怕微博现在影响力大不如前,但还是要牢牢守住这个平台,因为,它在突发事件时起到的作用仍然难以取代。

从电子杂志到争分夺秒

微信推送频次的增加,对微信生态形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一开始张小龙对微信有非常简约的工程师的执着,他始终觉得不能过多地打扰用户,几乎所有的账号每天只能发一次。

我印象非常深,上海市当时只有两个媒体可以每天发三次,一个是《新闻晨报》另一个是《每日经济新闻》,都是因为跟大申网早有合作的关系。所有人都抱着电子杂志的方式运营账号,头条是什么、二条是什么,定点就推送出去。

现在不同了,微信推送频次普遍增加了。以上海为例,区一级政务账号普遍为三次,市一级为五次,中央部委是八次以上,国家央媒,如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每天有二十次以上,推送限制不再有天花板。各类账号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百人斩”,现在一有什么热点消息,公众号就立刻刷屏。

前阵子关于中美贸易止战的旧文被翻出来重新炒了一遍,为什么自媒体不做任何核实就推出去,因为多一分钟核实,可能就已经落在别人后面了。对于新闻资讯类的平台来说,哪怕推错了删掉,也得第一时间推出去。这就是当下的市场环境,暂不去评价这种行为正确与否,但目前这么做是有其客观因素的。

现在微信越来越像微博了,化整为零。工作时间不再是一天几点钟准备推送什么内容,一天24小时被切成N个时段,早上六点到八点、八点到十点,晚上十点到十二点,这对小编来说确实是很痛苦的事情。

从粉丝机制到算法推荐

今日头条、网易、天天快报和一点资讯,这些算法平台都是根据大家的喜好推荐信息的,很多人都抱怨,比如看过一条狗的信息,下面就全是狗的消息,还是同一个品种的,系统判断你喜欢,所以不停地给你推送,它抛弃了以往的粉丝积累机制。

做微博、微信只要积攒足够多的粉丝,随便发什么,发一条“啊”十万加,再发一条“哦”还是十万加,这就是典型的粉丝积累制。而在这些平台上,历史发布的优质内容已经无法给账号带来更好的口碑,赢得更多的流量,每发一次信息都是重新开始。

我们在头条号有30多万粉、一点资讯有10多万粉,除非粉丝点到关注页面,否则粉丝对账号来说没有太多的价值。每篇内容还是要机器推荐进行遴选,都要经过机器人和用户的双重选择和考验。

系统并不是一次推送给几亿的存量用户,而是进行灰度测试,这样的推荐就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往往是前一条阅读量几千万,后一条就只有几十。

这对我们内容生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哪怕一年365天兢兢业业,第366天还是要兢兢业业,否则消息就是没有人看。揣摩机器喜欢的内容,比猜女朋友喜欢什么东西难多了。

从图文到视频

短视频是现在的当红炸子鸡,大量争夺用户时间,成为仅次于“双微”的流量平台。

打败微博的不是另一个微博,打败微信的也不是另一个微信,而是比微博、微信更炫酷、更好玩、连接属性更强的东西。降维打击,才可能把现在的国民软件打败,下一个风口肯定会有技术上的迭代,不只是内容上的更新,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用户在哪里,传播就在哪里。像papi酱,微博、微信,还是抖音,哪个平台火,她就进入哪个平台。微博、微信时代的神配图,抖音平台也做了升级,变成了神配乐、反转、恶搞、沙雕文化,亚文化逐渐迈向主流,你不能跟亚文化的话语体系离得太远。前阵子我们一个年纪偏大的80后同事就差点闹出笑话,他编了一个内容,大意是金山将举行一个沙雕文化节,取了个标题“金山将有一大批沙雕面世”。你说这个标题要是发出去,肯定网友会笑死。在现在的语境下,很多名词出现非常大的变化,不能把自己搞得像个老古董一样。

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70后80后是移民、50后60后是难民,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有自知之明,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并不是如此,一定要让年轻人跟年轻人沟通。向90后00后学习,我们平台常用的剪辑软件、动图软件是实习的复旦学生教我们的。

短视频还有个非常大的变化,政务号的总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媒体号的总影响力。这放在纸媒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你能相信一些政府发表的文章影响力会超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的总和吗?5724个政务号贡献了43亿的点赞,1344个媒体号贡献了26亿的点赞,很多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一个平台怎么才能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如果原地踏步,就会断崖式下跌。”在新媒体领域里完全不能依靠惯例做事,更多的要考虑怎么突破,怎么求新求变,怎么更好地满足当下年轻人的需求,而不是困于自己的喜好中。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3A009X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