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人工智能开画展画家要被取代了吗?

这个夏天,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化身为“夏语冰”,首先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作为毕业生展览画作,此后不久,就又带着它的作品,举办了首个“个人”画展。作为人工智能在绘画领域的尝试,这一系列举动引发各方关注。可以说,以“微软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由一般性工作向具有创意性的工作扩展,甚至有人担忧,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了人类画家的饭碗。

那么,真的会有这种可能吗?目前人工智能的画作究竟是模仿还是原创?这些画有艺术价值吗?

人工智能绘画是真正的艺术吗?

据媒体报道,在画展上,“微软小冰”以框架技术为基础,假拟艺术上的不同流派,创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几位女画家,为每位画家都设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人生际遇。比如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的女儿、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的女信徒、法国印象派画家贝尓特·莫里索的妹妹以及来自俄罗斯、日本的画家。“她们”同小冰共同展出了百余幅作品。

而就在今年5月,微软已正式发布“少女画家小冰·无限创作1.0公测版”H5程序。任何人都可以输入一段描述文字作为小冰的灵感激发源,委托小冰来创作一幅画。小冰的创作在云端进行,大约需要三分钟就能把一幅独一无二的作品交付给用户。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通过算法、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艺术作品,究竟算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呢?

天津美术学院邵亮教授一直从事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他认为,“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人作为创作主体的话,计算机还并没有真正发展到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地步。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程序算法,能够让计算机模仿出一些跟人创造的画作差不多的一种形象。但我们去追寻事实本源,不管算法是怎么做出来的,它也是人做出来的。它是利用人做出来的算法程序进行一种随机的生成。这种生成本身是很有趣的,但是这跟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最基本的是人创作的,反映人的思想,体现出人的某种价值的。”

近几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邓岩,一直在进行人工智能与艺术关系方面的研究,他表示:“在传统意义上,艺术是对某一个时代的思考,所呈现出来的一个相对缜密的思辨,再生成美学的一种现象。就‘微软小冰’所创作的这件作品本身来说,它不是艺术,它只是在科技语境下的所创造的产品,不属于艺术范畴。任何创作是有逻辑的,计算机完全是按照科技大数据的逻辑,用计算机的算法去算一个重合度,算法算的是观看所呈现的画面的数据。但是很多艺术家所表达的往往不是人所直观看到的东西,它具有更深的内涵,此时这个作品的价值往往超过你看到的这张画的价值。同时,艺术家更注重的是创作的过程,而现在算法所呈现的只是人为造成的结果。”

人工智能能否扮演创作者?

据介绍,“微软小冰”所展示的画作,是它在历经22个月的学习后,通过对过往四百年艺术史上236位著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可在受到文本或其他创作源激发时,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人工智能绘画究竟是对众多艺术家作品的重新组合模仿,还是和人类一样,是作为一个创作的主体?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又充当着什么角色?机器可以是艺术家吗?

邵亮教授认为,“在画面之外,艺术家还会用新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不仅仅是通过画笔和画布,艺术家还广泛地使用电脑、多媒体等工具。但不管他使用多复杂的工具,他依然是在传达本人的某种意图,然后得出某种特定的效果。而不是说,只要你是随机的,你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艺术品。‘只要作品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艺术品’这一观点,其实是1970年前后出现的,但这种观点经过几十年的思考和讨论,也是遭到批判的。今天的艺术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也会越来越多地寻求跟新的科技合作。但目前来说,我认为人工智能还不能取代人类去完成在艺术界的事情。也许人工智能在高度发展之后能够做到这一点,但目前的人工智能的创作,只是采用一些人类编好的程序,使用人类事先做好的算法,虽然从某一结果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分析它的模式,这些模式事实上也意味着这些创作有一些‘套路’。艺术强调创造性规律,但目前来说,人工智能离这种程度还很远。同时,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是绘画和雕塑,当前艺术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这种不断更新的过程目前只有人的思维能够做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只是在模仿人类已经做到的事情和做过的事情,它还不能发明出新的艺术模式来,所以至少暂时来说,人工智能还达不到艺术家的高度。”

在谈及“微软小冰”所创作的作品,邵亮教授说,“举个例子,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这是那个时代的艺术。但是艺术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今天的人工智能能够画出一幅《蒙娜丽莎》这样的作品,也并不能够证明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艺术家,因为艺术没有停留在达·芬奇的那个时代。比如,拍照能够拍出一张像达·芬奇所做的画作一样逼真的照片,但是我们并没有认为这是一次艺术创作,这只是机器的符号。机器的符号做得越来越有意思,而且机器本身也能够模仿人类过去的艺术创作,但模仿人类的艺术创作能力,人工智能还差得很远。它可以模仿人类创作的作品,模仿一些模式,但是还不具有人类的艺术创作能力。”

人工智能绘画拍出300万元,值吗?

实际上,这次人工智能画展,并不是人工智能绘画第一次崭露头角。去年10月,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约人民币300万元)的高价售出了一幅画作。与其他画作不同的是,这幅作品是该画作由巴黎艺术组合“Obvious”利用算法,基于14世纪至20世纪的15000幅经典肖像作品完成。它也是全球首幅被拍卖的AI画作。这幅画作被拍出如此之高的价格,它是否物有所值?“就这幅画本身来说,也可以称其为作品,因为人参与了整个过程。电脑通过人编的程序进行作画,再由人进行一些挑选。所以说,哪怕这件作品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但是它作为一种商业上‘炒作’的价值,是史无前例的,那么这种操作行为本身可能也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包装行为本身也是人所创作的,所以就产生了某种价值。”邵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邓岩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幅画背后的价值,他说:“这是商业的需要所造成的。根据它所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这无非是传达出投资方的包容性和文化多元性,其潜在的台词是吸引更多的投资。就批判的角度来看,今天的批评不是掌握在艺术家手中,是掌握在投资人、商人的手中。”

人工智能艺术将走向何方?

随着人工智能在艺术界的“入侵”,一部分人产生了反思甚至恐慌,“是否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将由人工智能所取代?”

针对这一问题,邵亮坦言:“对于人工智能艺术之后的发展还不得而知。但就目前来说,对机器能够取代人在艺术上扮演的角色,这种担心还太早。也许机器很快能够代替人类做很多工作,但是就艺术而言,艺术的核心并不在于它画的那条线是否能够准确地勾出一个人的鼻子,甚至艺术不见得一定是画面。像在整个现代主义时期,很多的流派,好像已经把绘画的可能性,在几十年间,一下子都穷尽了。从繁复的超级写实主义到最简单的极少主义,你在画面上不管怎么样去做,能概括出来的流派也都已经存在。但是艺术史还在继续往前走。因为即使是同样的主义,同样的风格,但是你仍然可以画出一些完全不同的画面。所以画家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

“人工智能不是去否定一些东西,这是没有意义的。”邓岩说,“目前的人工智能作品,是需要人工智能对大量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才能使得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它所产生的表面化的图案并不是作品,关键是算法逻辑本身的出发点,这个更为重要。去研究这种出发点,人工智能的介入才会对艺术具有推动作用。目前我们观察人工智能的开发,其中很多都是针对场景应用所产生的,比如人工智能进军纺织面料设计。所以,从某方面来讲,技术公司对人工智能绘画的投入和研发,实际上还是要为最后的场景应用打基础的,其目的可能并不在于替代艺术家。”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个有可能与艺术产生关联的领域,因为即使人工智能本身不能进行创作,很多艺术家在今天的创作中,也已经使用了一些人工智能的成果,所以,此类话题可能会越来越激烈。科技是把双刃剑,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推动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最终,人工智能艺术是否会引发一场艺术革命,时间将会证明。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6A03TB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