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我有4个朋友被杀了,他们还要杀我”:13岁女孩报警求救,“命案”真相却惊呆众人

文 | 优优妈妈

8月28日下午2点32分,高邮警方接到一条短信报警:“我有4个朋友被杀了,他们还要杀我。”

警方立即寻找发短信的人。

随即,又收到一条短信:“我在王者荣耀第28区,左边大龙那个草丛里,我很害怕,你来救我呗!”

是孩子恶搞?还是受害人被控制了?

不清楚情况的警方,不敢掉以轻心,立即指示距离最近的送桥派出所民警前往现场调查。

结果,竟然是一个13岁女孩因玩游戏过于沉迷,输掉后报了假警!

为此,不少网友议论纷纷。

有的人认为“应该把游戏平台关闭,坚决制止孩子玩游戏”。

有的人则认为“父母才是关键,既然给孩子买手机,为啥不好好管孩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戏剧化的一幕,让优妈错愕的同时,也不禁在想:

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玩的?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沉迷?

孩子沉迷的不是游戏

而是游戏背后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关于这个问题,一位资深的游戏策划师道出了游戏行业内不为外人知的“秘密”。

乔治王既是资深游戏策划师,也是一位爸爸,他身边很多朋友都觉得他做的是“害孩子”的工作,对他很不理解。

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了他对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本质的看法。

概括为这么几点:

1 、游戏策划出发点,就是为了让玩家沉迷,吸引力是必备的。

拿某手游来说,游戏页面和每一个人物、每一套皮肤、每一个真实化场景的设计都是高级的设计团队经过很多次打磨,呈现出非常好的吸引效果。

比如有些女生玩游戏就是冲着精美的皮肤和人物去的。

而这还只是非常浅显的视觉吸引。

2、很多玩法的设计都源于生活、来自于人性,把复杂简单化,洞悉玩家的想法。

百万玩家的数据和调研,在我们的数据平台上随时可查。

我们的每一个改动都和数据有关,大到整个流程,小到一个按钮,通常都会花费数月来精心打磨,目的都是为了玩家能继续玩下去。

3、新手引导,设计非常多的细节目标,让玩家按部就班的达成,并立即给予奖励。

在管理中或生活中,我们都深知即时奖励的效果非常有效。

4、玩家标签,把进来玩的人贴标签,如00后,二次元,竞技等,以便更好的了解玩家。

5、玩家留存,抓住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感官,爽、满足、快感、成就感、谈资等。

玩家留存,简单说,就是玩过之后,还继续留下来玩。

指标及格线一般是第二天保证40%以上的玩家能再上线,也称为次日留存,以7天为标准就称为七日留存。所以,游戏通常会有7日签到或者30日签到。

为了提高留存率,游戏会设置连续登入送皮肤,送武器,送金币等等各种小诱惑。

6、目标设置,保持在一个个稳定的画饼-完成-奖励—再画饼的小循环中,让人始终在追求。

一环扣一环,每一步都摸透玩家的心,不要说制止力不强的小孩了,大人都难免被吸引。

用乔治王的话来说:“游戏设计者,有大多数家长都没有的耐心。”

优妈想想也确实如此。

比如说,有时候孩子做错事了,或做得慢了,很多家长都是火急火燎地训斥孩子;

游戏则完全不同,每一个环节都有引导,有鼓励,甚至输了人家都给你加油打气。

然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很多时候是对孩子提出要求,要孩子听从我们的言行,根本做不到真正平等且极用心的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人会不断追求更高层的需求。

玩游戏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玩家能从游戏过程中不断获得愉悦感、社交感、认同感、满足和自豪感。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的原因,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缺少认同和肯定,缺少成就有挫败感的孩子,更容易沉迷于游戏。

玩游戏不是原罪

促使孩子玩游戏的原因才是根本

玩游戏过度确实对孩子不好,但为什么说玩游戏不是原罪?

因为,哪怕没有游戏,只要有电子产品的存在,孩子就能找到其他更好玩的东西代替。

比如网络小说、现如今火遍全网的各种短视频。

家长之所以痛恨游戏,是因为害怕孩子玩游戏上瘾。

大多数家长都是这么看待孩子玩游戏的:

玩游戏=沉迷游戏=不务正业=成绩下滑=不爱学习=长大没有出息=我一定要禁止

所以,我们的重点在于,怎么去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光痛恨游戏,止于游戏本身。

有人总结过孩子沉迷手机的几个主要原因:

“爸爸妈妈没时间陪我,手机上有很多朋友”

“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太无趣,手机游戏乐趣多多”

“学习太枯燥了,手机上啥都有”

“爸妈都在玩手机,我才不愿学习呢”

“成绩差、压力大,玩手机没那么累”

如果,我们一味简单粗暴的去制止孩子玩游戏,没收孩子手机,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只是治标不治本。

老家一亲戚的儿子十四岁,放暑假的时候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玩手机游戏,甚至来客人了头也不抬的继续玩。

妈妈从不管他,只顾忙着生意,最多说两句;

爸爸出差回来看不得这个样,有段时间把他手机没收后,乖了没几天,半夜都偷偷溜出家门去网吧玩。

被抓回来后一顿毒打,但依然不改,后面还是瞒着家人偷偷去。

所以,一味想着怎么去阻止孩子,却从未想过从孩子本身入手,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是没办法帮助孩子真正走出游戏的。

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

改掉沉迷游戏的坏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无它,唯有坚持。

1、以身作则,多陪伴

杨先生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也很喜欢玩网游,提到孩子玩的网游名字,他都能准确地说出:“吃鸡(绝地求生:大逃杀)、王者荣耀都是他喜欢的。”

平时为了防止儿子沉迷网游,杨先生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他说:

“一个是直接跟他说,时间久了他就能自觉些;再一个,我们多带他出去玩,想办法转移他对游戏的注意力,想让他意识到除了网游还有很多有吸引力的事物。”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改变孩子,父母要先改变自己。”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老师,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先要做到不沉迷手机,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2、标签法,了解孩子

给孩子贴标签,是快速了解孩子的一个办法。

拿孩子玩游戏来举例,很多家长都能说出孩子沉迷游戏,不爱学习这2点,再问就说不出来了。

这就是典型的不够了解孩子。

当你对孩子了解得越多,你给他贴的标签就能更细,标签越细,你就越能发现孩子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喜欢玩游戏是跟风;是想找认同感;还是当做社交工具;还是单纯无聊;亦或是学习压力大等等……

甚至,你可以为了了解孩子,陪他一起玩游戏,找共同话题,陪他找到更好玩的益智游戏,摆脱不良游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知道原因后再找对策,会比野蛮暴力制止玩游戏要来得更有效。

3、惩罚与奖励法

惩罚会让你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就好比,你直接抢走孩子的手机,不准他玩,他心里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早就想好了对策。

惩罚也得讲究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拿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你自己玩游戏就知道,即便没通关,但游戏不会没收你之前通关得到的东西,反而会鼓励你继续加油,或许还会提示你走到哪一步,你还会获得一个宝贝。

你不让孩子玩游戏也一样,武断制止只会适得其反。

游戏策划师乔治王的儿子也玩游戏,但他给儿子定了一套上学的新手引导。

比如,在三年级刚上英语课的时候,只需要儿子及格,便奖励一个月的零花钱翻倍,孩子完成目标后,他立刻兑现了奖励。

兑现奖励后,又要求儿子拿70分,除了零花钱以外,只要他愿意每天记几个单词,就会允许玩一会游戏。

“一旦孩子进入了这个循环体系,成绩变好只是一个结果。”

家长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也可以投其所好,激发孩子的动力。

比如,孩子能做到减少玩游戏的时间,你就给他有使用范围的奖励,带他去游乐场等等。

每一次目标无需太难,太难会适得其反,保持在一个个稳定的画饼-完成-奖励再画饼的小循环中,孩子要想获得奖励,就必须完成相应的挑战。

4、刺激替代法

就是找到一个能替代游戏刺激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刺激是人作为生物的一个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

游戏带给人的,也是一种刺激和反馈。这种即时的、大量的刺激和反馈,是让人上瘾的机理。

而当另一个刺激出现,能给他带来更加高级的刺激时,他就会喜新厌旧,转向高级刺激。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玩这个游戏时发现了另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又转战场了。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替代品(有形或无形),比如户外运动、摄影、象棋、游泳、溜冰、甚至是让孩子给你化妆等等。

有句话说:“当你见识过越多,就对越低级的刺激不敏感。”

见识多半来源于阅历,当你帮助孩子去见识什么是更好的东西时,低级的刺激对他就没有意义。

孩子沉迷游戏,一朝一夕是很难改变的,你越是采取强硬手段,孩子就越是不听话。

指望有关部门或游戏公司下架游戏,希望不大,孩子自己更不可能突然开窍。

唯一的有效解决办法,就是家长的耐心帮助和积极引导。

有句话说:“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领路人。

- END -

作者:优优妈妈,从事教育工作13年,家里还有两个顽皮娃娃。立志于做最懂孩子的好妈妈。本文首发于超烦恼爸妈营(ID:cfnbama)注: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本期礼物

现 金 红 包9.99 元

参与方式

关注后在本文留 言 +点 “在看”

前提条件

本 文在 看 数超 过“200”

活动截止:9月6日10:00

前10名中奖名单,我会在9月6日11:30推文文末公布,为了避免错过自己的获奖名单,优妈建议各位:置顶星标。

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知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5A0895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