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一个别开生面的口述历史之夜

“让我们彼此听到,彼此温暖”

作者 | 葛帮宁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那是一年多前的一个平常日子,崔永元和当年口述历史创业者董先生聊天,对方说,他正在做一套数据库,已投资几百万元,他希望把这套系统提供给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让更多人受益。

彼时,这位研究中心创始人正为口述历史数据库升级而殚精竭虑。自2002年从事口述历史工作以来,期间18年,这个团队已采集完成包括电影、外交、战争、知识分子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口述历史采访影像,以及大量相关视频、图文和实物等资料。同时,2012年成立的研究中心也成为国内外数十个口述历史项目资料存储基地。

作为中国最大口述历史资料库,早期简单粗犷的检索系统显然已不能满足研究中心现有需求,“找不到”或者“不知从何着手查找”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尽管研究中心数据库已更新至第三代,但每次搭建或者更新系统都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投入不菲自不必说,而且没有现成模式或者方案可供借鉴。

“这些年我们调研了国内外不知多少家相关机构,既有档案馆,也有博物馆,还有系统开发公司,但都没有找到符合我们预期,或者简易开发后就能使用的系统。”研究中心资料馆藏室主任于音说,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没有现成的(模式),得定制。

此背景下,董先生提供的数据库来得正是时候。2020年年初,研究中心启动搭建口述历史数据库项目,当年10月完成基础架构验收,现已进入测试使用阶段。崔永元称其为研究中心第四次系统更新,这次更新,正赶上数字化变革时代,研究中心无疑充当了拓荒者的角色。

这套系统能解决什么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搜索,它将过去使用的“老系统部分数据+文件夹存储方式+记忆管理方式”,改为由“系统来记忆数据”方式。新系统可实现批量录入、修改和删除操作,同时,数据还可定制导出。对比以前,录入、提取及筛选数据时间成倍缩减。

不仅如此,新系统还支持专家学者介入,为其建立关键词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关键词体系,使用者无从查找的困境有望迎刃而解。

崔永元对新系统的解释更为具体。他认为,在这个时代研究口述历史,如果资料只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肯定远远不够。原因很简单,尽管文字能够准确记录每个个体影像表达的内容,但它还不十分准确。

“比如我讲话时的动作,我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及今天我戴着的老花镜等,这些仅靠文字能不能表述出来?这是一方面。“坐在直播镜头前、戴着眼镜的崔永元举例道,另一方面,文字表述这些有没有意义?如果不做表述,对传播内容有没有影响?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他接着说:“新系统做了新尝试,也就是当你看到口述者的文字整理时,可同步看到他(她)的影像视频。此外,你也可以通过文字直接搜索到影像。”

某种程度上,这个系统就像一个树干,看到的是中心树干,但其枝杈甚至旁边的树,都可以在这个系统里同步看到。“这是新系统最有用的地方。它等于为口述历史研究打开一个新意境。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用这套系统完成的口述历史影像论文(崔永元语)”。

2020年11月7日晚,在第六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特别发布——口述历史之夜上,于音向近300位线上参与者分享了研究中心数据库的开发历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则补充讲述了数据库开发的背后故事。

本次口述历史之夜长达近3小时,并首次采用线上“云分享“模式进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定宜庄在分享《“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采访历程后,总结了做口述史的六条规范。

一是,必须是访谈者亲临现场,并对被访者做一对一访谈的产物。

二是,每篇访谈都要对做访谈的时间、地点,以及被访者的状况做出交代。

三是,文字稿必须是根据现场访谈录音(或录像)转写而成。访谈者一方不得凭空添加任何增补、编造和自己的想像,即使有任何评论,也要以第三方的形式另行撰写。

四是,对转成文字的口述访谈材料中涉及的事件、人物和专用名词等,必要时需查找出处,并添加注释。

五是,对访谈材料进行反复的核实整理。例如再次或多次进行回访;访谈亲历同一事件的其他人士;将口述材料与历史文献做对比等,尽可能地对被访者提供的材料鉴别真伪。

六是,在核实整理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背景梳理、考证文章,历史年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分享了《公共史学概论》教材的编著目的。他说,该书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化、体系化基础上促进实践质量提升,包括通俗史学、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和数字公共史学等。

这种考虑源于国内公共史学现状:比如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较少;比如内容框架不清楚;再比如学术性研究较多——这些在编著教材过程均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也有遗憾。姜萌认为遗憾有三。一是,缺少公共历史教育章节,尽管规划时有所考虑,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践,希望增订版时再纳入其中。

二是,囿于篇幅限制,论证不够充分。比如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方面,理论论证就有些薄弱。

三是,《公共史学概论》教材各板块或者各领域之间隔膜较大,这与我国特殊国情有关。

此外,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立勇,广东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节目监制、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得主骆伟瑜,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盛天意与云南省昆明一中分校金岸中学高三学生孙陈缘圆,先后对其着手项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骆骆声——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和《见证者计划——疫情口述史》进行了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和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在总结时表示,研究中心从2015年开始筹办口述历史国际周活动以来,其初衷就是让这些平时一直在倾听别人口述历史的同仁们,彼此听到,彼此温暖。她同时“希望明年回到线下,一起去听更多故事,一起给对方掌声”。

口述历史国际周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承办。自2015年起,一年一届,已持续举办六届。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互动,成为口述历史年度盛事。

帮宁工作室了解到,第六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以“融合·发展——口述历史的多元呈现与数字化建设”为主题,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布法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数十位海内外口述历史领域专家学者及数百位研究者、爱好者与会。

作为口述历史的践行者,自创立以来,帮宁工作室一直致力汽车行业的口述历史。其“汽车记忆”栏目以追溯汽车历史故事,还原汽车事实真相为使命。迄今为止,已寻访百余位中国汽车人。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1115A0AVIX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