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入侵防御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对网络流量进行深度检测和分析,以识别和阻止潜在的入侵行为。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数据包捕获
- IPS 部署在网络中,通常串联在防火墙之后、内部网络之前,或者部署在网络的关键节点上。它会对经过的网络数据包进行实时捕获,就像一个“守门员”,对每一个进出网络的“包裹”(数据包)进行检查。
协议分析
- 解析协议头信息:捕获到数据包后,IPS 首先会对数据包的协议头进行分析。不同的网络协议(如 TCP、UDP、IP 等)都有特定的头部格式,包含了诸如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重要信息。通过解析这些信息,IPS 可以初步判断数据包是否符合正常的通信规则。
- 检查协议合规性:除了基本的头部信息,IPS 还会深入分析协议的各个字段是否符合相应的协议规范。例如,在 TCP 协议中,序列号、确认号等字段都有特定的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如果发现某个 TCP 数据包的序列号出现异常,可能意味着存在数据包篡改或重放攻击。
特征匹配
- 建立特征库:IPS 厂商会收集大量已知的攻击模式和恶意行为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整理成特征库。特征库就像是一本“黑名单”,记录了各种已知的“坏家伙”(攻击行为)的特征信息。
- 实时比对:当捕获到数据包后,IPS 会将数据包的内容与特征库中的特征进行逐一比对。如果发现数据包的特征与特征库中的某个攻击特征完全匹配,就表明该数据包可能是攻击流量。
行为分析
- 建立正常行为模型:除了特征匹配,IPS 还会通过对网络正常运行时的流量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建立正常的网络行为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反映网络在不同时间段、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正常通信模式和流量特征。
- 检测异常行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IPS 会将实时监测到的网络流量与正常行为模型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某个设备或用户的通信行为与正常模型存在较大偏差,如突然出现大量的异常数据传输、频繁的端口扫描行为等,即使这些行为没有匹配到特征库中的已知攻击特征,IPS 也会将其视为潜在的入侵行为。
决策与响应
- 风险评估:当检测到可能的入侵行为后,IPS 会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算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该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 采取响应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IPS 会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常见的响应方式包括:
- 阻断攻击流量:直接丢弃攻击数据包,阻止其进入内部网络,就像在门口拦住“坏人”,不让其进入。
- 限制访问:对发起攻击的源 IP 地址或用户进行访问限制,如暂时禁止其访问某些网络资源或服务。
- 报警通知:向网络管理员发送警报信息,告知发生了入侵事件,并提供详细的事件信息和处理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