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原生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的监控能力,持续监测与资源使用相关的指标。常见的指标包括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等。例如,Kubernetes会定期收集每个Pod的CPU和内存使用数据。
除了系统资源指标,还可以根据自定义的业务指标进行监测。比如,对于一个电商应用,可以根据每秒的订单请求数量这一业务指标来决定是否进行伸缩。
为监测指标设定上下阈值。当指标超过设定的上限阈值时,表明当前的Pod数量可能不足以处理负载,需要进行扩容;当指标低于下限阈值时,说明资源可能存在闲置,可考虑缩容。
例如,若设定Pod的CPU利用率上限为80%,当监测到某个Pod的CPU利用率持续超过80%时,HPA就会触发扩容操作。
根据决策结果,HPA自动调整Pod的数量。在扩容时,它会创建新的Pod副本;在缩容时,则会删除部分Pod副本。新的Pod副本会根据编排工具的调度策略被分配到合适的节点上运行。
分析容器内应用的资源使用模式。与HPA不同,VPA关注的是单个容器实例内部资源(如CPU核数、内存大小)的需求变化。
通过对容器历史资源使用数据的分析,评估容器在不同时段对资源的实际需求。例如,一个数据库容器在白天业务高峰期可能需要更多的内存,而在夜间则需求降低。
根据评估结果,VPA自动调整容器实例的资源分配。这可能涉及增加或减少容器的CPU核数、内存大小等。不过,VPA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谨慎实施,因为不当的资源调整可能影响容器的稳定性。
在云原生环境中,当Pod由于资源不足而无法调度到现有节点时(例如,所有节点的CPU和内存都已耗尽),集群自动伸缩器(Cluster Autoscaler)会发挥作用。
它会根据云平台的资源供应情况,自动向集群中添加新的节点。这些新节点加入集群后,就可以为无法调度的Pod提供运行资源。
相反,当集群中的节点长时间处于资源闲置状态时,Cluster Autoscaler也可以自动移除这些节点,以节省成本。
弹性伸缩的整个过程依赖于监控系统提供的准确数据。无论是HPA、VPA还是节点自动伸缩,都需要从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等)获取实时的资源使用数据、应用性能数据等。
弹性伸缩操作是自动化流程的一部分。一旦监控数据触发了伸缩条件,相关的自动化脚本或工具就会按照预定义的策略执行伸缩操作,无需人工干预,从而快速响应负载的变化,确保云原生应用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