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部署中的版本控制涉及多个层面,以下是常见的做法:
对于云原生应用的所有代码(包括微服务代码、配置文件等),采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开发人员可以在本地进行代码开发,然后将代码提交到远程仓库(如GitHub、GitLab等)。通过Git的分支管理功能,可以轻松地创建、合并和切换分支,例如为新功能开发创建单独的分支,开发完成后再合并到主分支。
利用Git的标签功能对代码进行版本标记。当代码达到一个稳定的发布状态时,可以为该版本的代码打上标签(如v1.0.0),方便后续的追溯和回滚操作。
在构建容器镜像时,为镜像添加版本标签。遵循语义化版本规范(Semantic Versioning),如v1.0.0、v1.1.0 - rc1等。这样在部署和管理镜像时,可以清楚地知道镜像的版本信息,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版本进行部署、升级或回滚操作。
利用镜像仓库(如Docker Hub、Harbor等)的版本管理功能。镜像仓库可以存储不同版本的镜像,并且提供版本查询、下载等功能。一些镜像仓库还支持版本保留策略,例如可以设置只保留最近几个版本的镜像,以节省存储空间。
Kubernetes中的资源(如Pod、Deployment、Service等)都有对应的API版本。在定义这些资源时,明确指定API版本,并且关注API版本的更新情况。当Kubernetes升级时,可能需要根据API版本的变化对资源定义进行调整。
将Kubernetes资源定义文件(通常是YAML文件)也纳入版本控制。这样可以记录资源定义的变更历史,并且在需要时可以回滚到之前的资源定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