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部署保障安全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利用虚拟网络(如VPC)将云原生环境中的不同微服务或租户隔离开。例如,在Kubernetes集群中,可以为不同的命名空间设置网络策略,限制Pod之间的网络访问,只允许必要的通信。
对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进行加密。采用TLS/SSL协议对服务间的通信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像微服务之间的API调用,通过加密通道确保数据安全。
采用多因素认证机制,如密码 + 令牌或者生物识别 + 密码等方式对访问云原生资源的用户和服务进行身份确认。例如,运维人员登录云原生管理平台时,除了输入密码,还需要输入动态令牌。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常用的方式。为不同的用户、服务或团队分配特定的角色,每个角色具有明确的权限。如开发人员可能具有对特定微服务代码仓库的读写权限,但没有对生产环境部署的权限。
在构建容器镜像时,进行漏洞扫描。确保镜像中不包含已知的安全漏洞,如使用Clair等工具对Docker镜像进行扫描。只使用来自可信源的基础镜像,并且及时更新镜像以修复漏洞。
监控容器的运行状态,防止容器内的恶意行为。例如,限制容器的资源使用(CPU、内存等),防止容器因资源耗尽而影响其他容器或整个系统的运行。同时,检测容器内的异常进程或网络连接。
对云原生环境中的敏感数据(如用户密码、数据库中的关键业务数据等)进行加密存储。可以使用AES等加密算法,在数据写入存储系统(如数据库、对象存储)之前进行加密。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备份云原生环境中的重要数据。并且进行数据恢复演练,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恢复数据。
制定全面的云原生安全策略,涵盖从开发到运维的各个环节。包括代码安全规范、部署安全流程等,并定期审查和更新这些策略。
利用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Grafana等)对云原生环境的安全指标进行监控,如网络流量异常、容器的异常行为等。同时,进行安全审计,记录系统中的安全相关事件,以便在发生安全问题时进行追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