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审计的主要流程如下:
明确开展日志审计想要达成的目的,例如检测安全威胁、满足合规要求或者优化系统性能等。比如企业为符合行业监管规定,将确保数据访问合规性作为日志审计目标。
确定需要进行日志审计的系统、设备、应用程序等。包括企业内部的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以及各类业务应用等。像大型企业集团可能要将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多种IT设施都纳入审计范围。
可利用系统自带的日志收集功能、部署专门的日志收集工具或者通过网络协议采集等方式。例如,在Linux系统中可借助rsyslog服务收集系统日志,也可部署Logstash等工具收集更复杂的日志。
广泛收集包括操作系统日志(如登录、关机、系统错误等日志)、网络设备日志(如防火墙访问控制日志、路由器路由日志等)、应用程序日志(如用户操作记录、业务流程处理日志等)等多种类型的日志。
根据日志量、存储成本和可扩展性等因素选择存储方式,如本地存储、分布式存储或者云存储等。对于小型企业,本地磁盘阵列可能就满足需求,而大型互联网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分布式云存储。
对存储的日志进行加密处理,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日志数据,防止日志被篡改或者泄露。
运用自动化分析工具(如SIEM系统)和人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SIEM系统可对大量日志进行实时关联分析,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模式,人工分析则可用于深入探究复杂情况。
根据企业的业务逻辑、安全策略等建立分析规则和异常行为模型。例如,针对金融企业可建立涉及资金异常交易的分析模型,当交易金额、频率等超出正常范围时触发警报。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频繁的非法访问尝试或者数据泄露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阻断可疑连接、隔离受影响系统等。
定期汇总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发现的问题、处理措施以及相关建议等,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安全团队汇报。
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的安全策略、业务流程等进行反馈和改进,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和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