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服务器入侵溯源取证常用的一些技术手段:
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程序都会记录运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到系统日志中。通过分析这些日志,如Windows的事件查看器日志、Linux的syslog等,可以获取服务器的登录信息、操作记录、服务启动与停止情况等。例如,查看登录日志能发现异常的登录时间、IP地址和用户账户,判断是否存在非法登录行为。
分析网络设备(如防火墙、路由器等)产生的日志,可了解网络连接情况,包括源IP、目的IP、端口号、协议类型等信息。比如,通过防火墙日志能发现是否有来自特定IP地址的异常端口扫描或攻击尝试。
当服务器遭受入侵导致文件被删除或篡改时,可利用文件系统恢复技术来还原被删除的文件。例如,使用数据恢复软件,根据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和存储结构,尝试找回丢失的数据,以便分析入侵者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服务器内存中可能存储着入侵者正在运行的进程、加载的恶意程序等关键信息。通过内存取证工具,可对内存进行镜像和分析,获取内存中的进程信息、网络连接状态、加密密钥等,帮助还原入侵时的系统状态。
使用网络抓包工具(如Wireshark)在服务器所在网络中进行流量捕获,然后对捕获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可以查看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以及数据包内容等信息,从而发现异常的网络通信行为,如大量的数据传输、异常的端口通信等,进而追踪入侵来源和路径。
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行为分析,建立正常流量的行为模型。当出现异常流量模式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预警。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模式,识别出异常的大量数据下载或上传行为,判断是否存在数据泄露风险。
对入侵服务器中发现的恶意软件样本进行静态分析,不运行恶意软件,而是通过反汇编、反编译等技术,分析其代码结构、功能特征、依赖关系等。例如,分析恶意软件的代码逻辑,确定它是否具有窃取数据、远程控制等功能。
在隔离环境中运行恶意软件,观察其行为和操作,记录其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网络通信行为等。例如,通过沙箱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的运行环境,在其中运行恶意软件,监测它是否尝试连接外部服务器、修改系统文件等行为。
在服务器的重要数据或文件中嵌入不可见的数字水印,当数据被篡改或非法传播时,可以通过检测水印的存在和完整性来判断数据是否被入侵。例如,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中嵌入数字水印,用于版权保护和溯源取证。
为服务器上的每个文件或数据块生成唯一的数字指纹,类似于人类的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通过比较文件的数字指纹,可以快速发现文件是否被篡改或替换。例如,在文件存储系统中,为每个文件计算数字指纹并存储在数据库中,当需要验证文件完整性时,重新计算文件的数字指纹并与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比对。
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服务器的网络活动、系统操作等,当发现可疑行为时发出警报。IDS可以通过规则匹配、行为分析等方式检测入侵行为,例如,检测到异常的端口扫描、SQL注入攻击等行为时及时报警。
将来自不同数据源(如系统日志、网络流量、入侵检测系统等)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出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潜在关联关系,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入侵事件的全貌。例如,通过关联分析发现某个IP地址在特定时间段内不仅进行了端口扫描,还尝试了SQL注入攻击,进而确定这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入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