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监控和审计数据库存储加密实施效果的一些方法:
定期检查数据库中使用的加密算法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和业务需求。例如,查看是否使用了已被证明不安全的加密算法(如DES),以及是否符合行业法规(如金融行业的PCI - DSS要求使用特定强度的加密算法)。
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或脚本扫描数据库配置,识别正在使用的加密算法,并与预定义的安全算法列表进行对比。
密钥生成审计:检查密钥生成过程是否遵循安全规范。例如,对于对称加密算法,密钥是否由安全的随机数生成器生成。查看密钥生成的时间戳、生成方式记录等,确保密钥的初始安全性。
密钥存储审计:核实密钥的存储位置是否安全。如果是存储在本地,是否采用了加密文件系统或硬件安全模块(HSM)进行保护;如果是存储在云端,云服务提供商的密钥管理服务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密钥分发审计:追踪密钥的分发过程,确保只有授权的实体能够获取密钥。检查密钥分发所使用的通道是否安全(如是否通过SSL/TLS加密通道传输),以及是否有详细的日志记录密钥分发的时间、源和目标等信息。
密钥轮换审计:查看是否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密钥轮换。记录每次密钥轮换的时间、原因以及操作过程,确保密钥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在加密数据存储时计算数据的哈希值(如使用SHA - 256),并定期重新计算哈希值与原始值进行对比。如果哈希值不一致,可能表明数据在存储过程中被篡改。
可以编写脚本或利用数据库的扩展功能来自动化这个过程,记录每次哈希值对比的结果,并对异常情况进行警报。
一些加密算法自身带有完整性保护机制(如AES - GCM模式中的认证标签)。监控这些机制的运行情况,确保在数据解密过程中完整性验证正常进行。
查看数据库日志中关于加密数据完整性验证的结果记录,对验证失败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
分析数据库的用户访问日志,查看哪些用户尝试访问加密数据。检查用户的身份、访问时间、访问的数据对象以及操作类型(如读取、写入、解密等)。
对于异常的访问行为,如频繁尝试访问加密数据但权限不足的用户,或者来自异常IP地址的访问请求,进行重点关注并进行调查。
根据数据库中的角色定义,检查每个角色的权限是否符合业务需求和安全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的角色能够执行与加密数据相关的操作,如解密、密钥管理等。
定期审查角色权限的分配情况,与业务部门沟通确认是否存在权限滥用或权限不足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角色权限。
监控加密和解密操作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指标,如CPU使用率、I/O等待时间、响应时间等。在加密操作执行前后记录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性能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如CPU使用率突然大幅上升,可能是由于加密算法计算复杂度高或者密钥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过大),分析是否与加密操作有关,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将加密操作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进行关联审计。例如,在某个业务流程中涉及到对敏感数据的加密存储和后续的使用,查看整个业务流程中加密相关环节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安全风险的操作顺序问题。
检查备份过程中的加密情况,确保备份数据是以加密形式存储的。查看备份脚本或备份工具的配置,确认是否正确启用了加密功能,并且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与数据库中的加密方案一致。
对备份数据进行定期的解密测试(在安全的环境下),验证备份数据的可恢复性和加密的有效性。
在数据恢复过程中,监控是否只有授权人员能够执行恢复操作,并且是否按照规定的流程使用密钥进行解密恢复。
记录恢复操作的详细信息,包括恢复的时间、恢复的数据量、操作人员等,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进行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