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像生成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对海量图像数据的学习与概率建模,通过算法将抽象描述转化为具象画面。其核心流程可分为数据学习、概率建模、生成优化三个阶段,具体实现依赖生成对抗网络(GAN)、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等关键技术,并结合跨模态对齐、控制网络等辅助手段提升可控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础原理:从数据到概率分布
- 数据学习与特征提取
- 模型通过预训练阶段学习图像数据的语义特征(如物体形状、纹理、色彩)和跨模态关联(如文本描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例如,Stable Diffusion使用LAION-5B数据集(58.5亿张带标签图像)训练,使模型理解“宇航服猫在月球漫步”等复杂概念。
- 概率建模:模型不直接存储图像,而是学习数据分布(如“猫的耳朵形状可能呈现三角形”),通过采样生成符合分布的新图像。这种随机性使相同提示词可能输出不同结果,类似“开盲盒”。
2. 生成逻辑的核心差异
- 确定性生成(如GAN):生成器直接输出图像,判别器评估真实性,通过对抗训练优化生成质量。
- 概率性生成(如扩散模型):通过逐步去噪过程模拟物理扩散,从随机噪声中重建图像,细节控制更精细。
二、关键技术实现路径
- 生成对抗网络(GAN)
- 双网络博弈:生成器(Generator)从随机噪声生成图像,判别器(Discriminator)区分真假图像。两者交替优化,最终生成器能输出以假乱真的图像(如人脸、风景)。
- 典型应用:艺术创作、虚拟角色设计,但易出现模式坍塌(生成结果单一)。
2. 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
- 前向扩散:逐步向图像添加高斯噪声,直至完全随机化(类似“涂抹”过程)。
- 逆向去噪:通过神经网络学习逐步去除噪声,恢复图像结构。例如,Stable Diffusion通过50-100步迭代,从噪点中生成高清图像。
- 优势:生成质量高、细节丰富,支持超分辨率修复(如8K输出)。
3. 跨模态对齐技术(如CLIP)
- 建立文本与图像的语义关联,使模型理解“星空下的机械城堡”等复杂描述。Midjourney通过CLIP实现文本到图像的精准映射。
4. 控制网络(如ControlNet)
- 通过草图、深度图或姿态图约束生成过程。例如,输入线稿后,ControlNet可确保生成图像符合构图要求,实现“图生图”效果。
三、生成流程的优化策略
- 提示词工程
- 细化描述(如“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樱花盛开的公园小径,水彩画风格”)可提升生成结果的相关性。
- 负面提示词排除干扰元素(如“避免畸形手脚、低分辨率”)。
2. 参数调整与采样器选择
- 调整采样步数(如25-100步)、CFG Scale(提示词强度)平衡质量与速度。
- 不同采样器(如Euler、DPM++)影响生成风格:Euler适合快速生成,DPM++细节更优。
3. 混合模型架构
- 结合Transformer与U-Net处理长文本描述,提升连贯性(如Stable Diffusion 3)。
- 多模态大模型(如GPT-4V)支持“参考图+文字指令”联合输入,实现风格迁移与内容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