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upervised Latent Tree Induction with Deep Inside-Outside Recursive Autoencodersgodweiyang.com
论文地址:
Unsupervised Latent Tree Induction with Deep Inside-Outside Recursive Autoencodersarxiv.org
代码地址:
iesl/dioragithub.com
今天要分享的这篇论文来自NAACL2019,主要利用inside-outside算法推理出给定句子的句法树,不需要任何的监督,也不需要下游任务作为目标函数,只需要masked语言模型就行了。
无监督句法分析是现在比较热门,也有很多东西可做的方向。有监督的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感觉做不下去了,所以做一做无监督的试试。
这篇论文主要用inside-outside算法算出每个span的表示和分数,然后最大化每个叶子结点的分数,类似于bert的masked语言模型。不用像之前的工作那样,需要最后得到句子和短语的表示,然后用来做下游任务。
本文模型简称叫DIORA,也就是Deep Inside-Outside Recursive Autoencoders。inside步骤其实类似chart parser的前向过程,outside步骤用来重构每个单词。
DIORA在好几个数据集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提升。
为了理解这篇论文,推荐先去看一下inside-outside算法:
Inside-outside Algorithm in PCFGgodweiyang.com
这篇论文的符号定义有点奇怪,以往都是用span的左右边界
来表示的,但是这篇论文只用几个数字
来表示,顺序是按照chart表自底向上,从左向右。也就是按照span长度从小到大排序,相同长度的按照左边界从小到大排序,然后依次给上标号。
首先给定长度为
的句子
,每个单词
都有一个预训练的词向量
。本文中只讨论二叉树,所以预先将句法树进行了二叉化。
对于短语
,定义它的inside向量为
,outside向量为
,inside分数为
,outside分数为
。定义它的儿子结点对的短语集合为
,例如
两个短语可以结合成短语
,那么
。
首先对于叶子结点,用一个线性变换算出它的向量表示和得分:
其实这就类似于Tree-LSTM的结点函数,因为叶子结点肯定存在的,所以所有叶子结点得分都初始化为0。
然后对于任意一个高层的结点
,它的儿子结点对的集合为
。对于其中的任意一对结点
,定义它俩组合的分数为:
其中
函数是一个双线性函数:
然后用softmax
函数算出每一对
的权重:
最后加权求和求出短语
的inside得分:
下面就是计算短语
的inside向量了,首先用TreeLSTM或者两层MLP算出结点对
的向量表示:
然后根据刚刚算出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inside向量表示:
outside其实计算方法和inside很类似,只是不是通过短语
的两个儿子来计算了,而是通过它的父亲结点和兄弟结点计算。
首先看一下下面这张模型图:
左边是inside过程,右边是outside过程
左半部分inside过程很好理解,右半部分注意的是
表示的是当前要求的结点,
表示的是它的父结点,
表示的是它的兄弟结点。
类比inside过程,首先初始化根结点,注意本文中根节点并没有用inside得到的根结点表示,而是随机初始化的。然后对于下层的结点
,计算它的某个父结点
和兄弟结点
的配对得分:
然后还是用softmax
函数算出每一对
的权重:
注意这里的
其实表示的是短语
的父结点和兄弟结点配对的集合了,和inside过程不一样,但是论文里并没有说。
然后加权求和求出短语
的outside得分:
在本文中这个
函数和inside过程中的是用的同一套参数。
因为是无监督语料,所以最后的监督只能回到每个单词上面来,用语言模型来训练。对于单词
,用
来表示包含这个单词的所有可能的句法树的得分总和。这里采用margin-loss来作为损失函数:
其中
是采样的负样本数量,当然这里符号写的感觉也有一点小问题,首先没有写出
,其次
是随机采样的,并不是从0到
,范围其实也在0到
。不过意思懂了就行,采样是根据词频。
预测阶段要解码出句法树,这就很简单了,用的是传统的CKY算法,只需要使用到inside得分
就行了,下面是伪代码:
CKY解码算法
无监督成分句法分析
首先是在二叉化后的PTB和MultiNLI数据集上的结果:
PTB测试集结果
MultiNLI结果
+PP表示做了后处理,也就是预测的时候去掉标点,最后直接把标点连接到根结点,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从PTB数据集结果可以看出,DIORA+PP的提升是最大的(ON-LSTM由于论文发表时没有出代码,所以没有实现),而其他几个模型提升很小甚至还有下降(PRPN-LM)。
并且DIORA产生出的句法树的平均深度是最深的,这也是由于这个模型和前两个模型(PRPN、ON-LSTM)的区别导致的,前两个模型并没有显式地对句法结构进行建模,没有办法得到没有短语结构的表示,而DIORA是按照常规的句法分析的框架来做的,可以显式地得到每个短语的表示与得分。
MultiNLI结果类似,但是有个区别就是,这个数据集的句法树不是标准的,而是通过斯坦福的parser生成的,所以不一定对。所以这个数据集其实考量的是模型对另一个已知模型的拟合能力。
然后是WSJ-10和WSJ-40上面的结果,也就是PTB中长度不超过10和40的句子组成的数据集:
WSJ-10和WSJ-40结果
这里为了和之前的论文统一,没有进行二叉化,所以预测出来的句法树F1值有个上限,就是上表中的UB值。可以看出WSJ-40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在WSJ-10上面没有一个神经网络方法能超过之前的传统方法(CCM和PRLG),说明句子长度过短,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无监督短语分割
这个任务就是看模型识别出了句子中有多少个短语,其实包含在刚刚的句法树结构中了。数据集还是用的PTB,结果如下:
PTB短语分割召回率
可以看出除了两个短语类型,其他短语类型识别出的召回率还是很高的。
短语相似度
短语相似度任务是这样的,首先用DIORA算出每个短语的表示,然后两两短语之间算cos相似度,对于一个短语,如果与它最相似的K个短语的label和它一样,那么这个短语就预测对了。下表是在CoNLL2000和CoNLL2012数据集上的准确率:
短语相似度结果
其中ELMo分为三种设置,CI表示只输入短语的每个单词然后取平均得到短语表示,SI表示输入一整个短语,最后一个就是输入整个句子了。DIORA的话用短语的inside和outside表示拼接得到。
结果表明,CoNLL2000中DIORA效果最好,但是CoNLL2012的话ELMo效果最好,这也说明了DIORA在细粒度的语料上还有提升空间。还有一点奇怪的就是,在CoNLL2012上,ELMo-CI的效果竟然比ELMo-SI还要好,这也是没法解释的。
最后就是一些模型设置,比如TreeLSTM和MLP对效果的影响,这些部分就去看论文吧。
未来工作主要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