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生活工程学(一):多轮次拆解

生活工程学(一):多轮次拆解

作者头像
木鸟杂记
发布2023-09-06 09:58:54
1490
发布2023-09-06 09:58:5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木鸟杂记

我们在工程实践中,有些构建代码的小技巧,其背后所体现的思想,生活中也常常可见。本系列便是这样一组跨越生活和工程的奇怪联想。这是第一篇:多轮次拆解,也即:很多我们习惯一遍完成的事情,有时候拆成多个轮次完成,会更加简单、高效。

我在进行 code review 时,常看到一些新手同学在一个 for 循环中干太多事情。常会引起多层嵌套,或者 for 循环内容巨大无比。此时,如果不损失太多性能,我通常建议同学将要干的事情拆成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一个 for 循环。甚至,可以每个步骤一个函数。

当然,这些全是从维护角度着眼的。因为人一下总是记不了太多事情,一步步来,而不是揉在一块来,会让每个步骤逻辑清晰很多。后者,我通常称之为”摊大饼“式代码,这种代码的特点是写时很自然,但是维护起来很费劲——细节揉在一起总会让复杂度爆炸。软件工程中的最小可用原型,也是类似的理念。

这种理念,其实在”函数式“编程中也随处可见,即对一个数据集操作时,我们会链式的应用一系列变换函数,从而让数据流清晰的展示出来。在大数据处理中,这种范式就更常见了,比如 spark 论文中提到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errors.filter(_.contains("HDFS"))
      .map(_.split(’\t’)(3))
      .collect()

SQL 查询引擎在实现时也是用的类似机制,即将一个查询语句,转换成对一个行列组成的二维数据集,施加多轮次的算子变换。如下图所示。

图源:CMU15445,查询引擎讲义[1]

我高中时学过一点点素描,虽然没有入门,但其多轮次的做图技法给我印象很深:先勾轮廓,再逐层完善。打线的时候也是一层层的打,而非一个地方画完再画另一个地方。我最近常常翻译文章,开始时,我总是务求一遍翻译好。但结果就是非常慢,且很容易放弃。后面开始使用多轮次、逐层打磨法。一开始用 ChatGPT 帮忙翻译一遍,然后自己再对照原文订正语义,最后扫一遍调换语序理顺词句等等。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滑铁卢大学教授 Srinivasan Keshav 在其 ”How to Read a Paper[2]“ 中阐述了经典的”三遍(three-pass approach)读论文“方法,也是类似的思想:

  1. The first pass:鸟瞰式略读,抓摘要、章节标题、结论等重点内容。
  2. The second pass:稍微细一些,但不要陷入细节。
  3. The third pass:细读,完全理解。

其中任何一步都可以及时停止:这可能不是你需要的论文。但我之前读论文就常陷入一个误区,我愿称之为”地毯式读法“——逐字句过每一个细节。包括我刚开始进行 code review 时,也常常陷入这个误区。

一次性的、按顺序把事情做完,是大部分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往往是低效的,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训练来克服。说起来,我和老婆出去点菜的时候,也常用两遍法——第一遍把想吃的都加上,第二遍考虑各种约束(偏好强弱、价格高低、吃过与否等等)来将菜品去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我想背后的原因是:

  1.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只擅长一次专注的做好一件事情。
  2. 人的认知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层层细化便是利用了这个特点。

参考资料

[1]

cmu15445 查询引擎: https://15445.courses.cs.cmu.edu/fall2022/notes/12-queryexecution1.pdf

[2]

How to Read a Paper: http://ccr.sigcomm.org/online/files/p83-keshavA.pdf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3-07-0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木鸟杂记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参考资料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