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_张
企业内落地AI,要解决这两个难题!
关注作者
腾讯云
开发者社区
文档
建议反馈
控制台
登录/注册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文章/答案/技术大牛
搜索
搜索
关闭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返回腾讯云官网
老_张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返回腾讯云官网
社区首页
>
专栏
>
企业内落地AI,要解决这两个难题!
企业内落地AI,要解决这两个难题!
老_张
关注
发布于 2025-07-02 18:41:36
发布于 2025-07-02 18:41:36
79
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ChatGPT引领的AI浪潮出现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
23年各种大模型层出不穷,大家都在卷算力卷数据,从单体到多模态再到混合专家架构,大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成本越来越低。
24年各种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开始开枝散叶,从人手一个ChatBot,到AI Native工具(如Cursor),再到AI标准开放协议(如MCP),以及各种智能体在不同场景的落地探索。
25年开年DeepSeek爆火,引领了大模型开源的新路径;紧随其后的Manus打响了通用任务智能体第一枪;然后就是字节推出了扣子空间,百度推出了心响APP;AI的能力越来越强,随后就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端落地浪潮。
如今25年已过半,回头看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内落地AI的案例,目前都很尴尬。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两点:
落地场景和AI工具怎么结合,技术怎么实现?——这是一线员工角度;
知识库、智能体、工作流如何结合,AI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这是管理者角度;
这两个
问题背后的本质是:对AI的期望过高,但自身工程能力太差
。如何理解呢?
AI是全新的生产力工具,要
落地创造价值,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场景+工程
。
1、所谓场景,就是找到PMF(Product-Market Fit),即产品市场契合度。
简单理解,就是找到适合用AI来辅助甚至替换的业务场景。比如AI在数学计算、逻辑推理、信息检索、代码生成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则落地场景选择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从软件测试角度出发,则是找到尽可能贴近标准化场景,或者更易于标准化的场景,然后落地AI,比如:监控巡检、code diff、测试数据生成、测试脚本生成。
2、所谓工程,就是技术落地能力和业务价值创造的结合。
技术落地能力,就是怎么设计技术方案,怎么用技术实现预期目标。以AI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为例,基于Midscene.js+Playwright的AI自动生成UI自动化测试用例的代码和案例,你稍微搜一下就能找到。
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个过程中,你要解决两个问题:让AI知道要“测什么”,以及“怎么测”。这就涉及到大模型预训练,你如何投喂对应的数据,让大模型学会这两个能力。
进一步,选择哪个大模型进行预训练?GPT?Qwen?Claude?
再进一步,投喂哪些数据?过往的需求文档?历史测试用例?还是Midscene.js官方技术文档?
甚至还有更多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大模型部署、调用和训练成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领导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你产出效率和精度足够的结果?
当你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之后,才算是具备了基础的技术落地能力。
AI的落地,极其考验工程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实现。
或者说,
AI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单体大模型,到多模态,再到混合专家架构,这本身就是场景+工程的结合演变
。
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比如云服务、比如算力和存储、比如数据治理、比如安全和标准化通信协议。
技术的发展很快,但技术转化为工程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建设,更不要提工程能力和业务场景的结合,需要一定的试错空间。
保持耐心,有些事需要靠时间来做到。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6-3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工具
架构
模型
数据
企业
本文分享自
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微信公众号,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工具
架构
模型
数据
企业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ChatGPT引领的AI浪潮出现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
23年各种大模型层出不穷,大家都在卷算力卷数据,从单体到多模态再到混合专家架构,大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成本越来越低。
24年各种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开始开枝散叶,从人手一个ChatBot,到AI Native工具(如Cursor),再到AI标准开放协议(如MCP),以及各种智能体在不同场景的落地探索。
25年开年DeepSeek爆火,引领了大模型开源的新路径;紧随其后的Manus打响了通用任务智能体第一枪;然后就是字节推出了扣子空间,百度推出了心响APP;AI的能力越来越强,随后就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端落地浪潮。
如今25年已过半,回头看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内落地AI的案例,目前都很尴尬。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两点:
这两个问题背后的本质是:对AI的期望过高,但自身工程能力太差。如何理解呢?
AI是全新的生产力工具,要落地创造价值,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场景+工程。
1、所谓场景,就是找到PMF(Product-Market Fit),即产品市场契合度。
简单理解,就是找到适合用AI来辅助甚至替换的业务场景。比如AI在数学计算、逻辑推理、信息检索、代码生成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则落地场景选择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从软件测试角度出发,则是找到尽可能贴近标准化场景,或者更易于标准化的场景,然后落地AI,比如:监控巡检、code diff、测试数据生成、测试脚本生成。
2、所谓工程,就是技术落地能力和业务价值创造的结合。
技术落地能力,就是怎么设计技术方案,怎么用技术实现预期目标。以AI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为例,基于Midscene.js+Playwright的AI自动生成UI自动化测试用例的代码和案例,你稍微搜一下就能找到。
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个过程中,你要解决两个问题:让AI知道要“测什么”,以及“怎么测”。这就涉及到大模型预训练,你如何投喂对应的数据,让大模型学会这两个能力。
进一步,选择哪个大模型进行预训练?GPT?Qwen?Claude?
再进一步,投喂哪些数据?过往的需求文档?历史测试用例?还是Midscene.js官方技术文档?
甚至还有更多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大模型部署、调用和训练成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领导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你产出效率和精度足够的结果?
当你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之后,才算是具备了基础的技术落地能力。
AI的落地,极其考验工程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实现。
或者说,AI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单体大模型,到多模态,再到混合专家架构,这本身就是场景+工程的结合演变。
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比如云服务、比如算力和存储、比如数据治理、比如安全和标准化通信协议。
技术的发展很快,但技术转化为工程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建设,更不要提工程能力和业务场景的结合,需要一定的试错空间。
保持耐心,有些事需要靠时间来做到。
领券
问题归档
专栏文章
快讯文章归档
关键词归档
开发者手册归档
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
0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