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AI对话四象限:你的未来十年「人机共生导航图」

AI对话四象限:你的未来十年「人机共生导航图」

作者头像
三猫
发布2025-11-28 19:27:03
发布2025-11-28 19:27:03
80
举报

导读:“当同事用AI写出爆款文案时,你还在问‘如何写得更吸引人’?问题不在工具,而在你看不见的认知盲区——李继刚在极客公园大会揭晓的 AI对话四象限框架,正是破局关键:它用心理学经典模型(乔哈里视窗)透视人机关系,将模糊的提示词博弈,变成精准的认知作战地图。

1

四象限框架:人机协作的「CT扫描仪」

整个框架由横、纵两个轴切割的四象限组成,横轴左右分别表示人不知道和人知道,纵轴上下分别表示AI知道和AI不知道。

每个象限代表一种人机交流模式:

  • Open(第一象限):AI知道、人也知道。这个象限中,人机交流只需要简单、清晰的指令即可,如:简要总结勾股定理的含义和作用,AI像是一个助理,可以快速满足相关需求。
  • Blind(第二象限):AI知道、人不知道。这个象限中,人机交流需要将问题拆解、分层,如:什么是宏观经济学?跟微观经济学的差异是什么?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日常生活中哪里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作用等等。人的提问能力会影响AI的输出质量,这个象限的交流也可以快速提升人的学习速度。
  • Unknown(第三象限):AI不知道、人不知道。这个象限需要人机协同创造新的知识,AI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人需要去判断、思考。
  • Hidden(第四象限):AI不知道、人知道。企业的业务知识、合作进展、个人的成长履历等,都属于AI不知道但人知道的内容,在这个模式下,如果想让AI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首先就需要把相关信息喂给AI,也就是企业建立内部AI应用时,开展的语料库建设、RAG及SFT微调等操作,力求拉齐人与AI的认知。

象限

交锋模式

人类必杀技

典型案例

Open

闪电战

简洁直给

“用小学生语言解释区块链”

Blind

寻宝战

问题拆解刀

分层提问宏观经济学应用场景

Hidden

情报战

知识投喂术

企业用RAG注入业务机密

Unknown

共创战

悖论燃料弹

AI生成量子佛学新理论

2

深层意义:人机文明的「权力转移预言」

这个框架展示了人与AI的交互是多种模式共存的状态,从不同的模式中,理解人机交互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体现了人与机器之间认知的错位和互补,指明了人类从指令人到合伙共生的跃迁路线。

人机交互中,也出现了认知潮汐现象:

横轴代表了AI了解的知识边界,随着AI的不断迭代,它的知识领域边界也在不断扩展,因此,横轴不断下移,第一象限不断扩大,第二象限不断缩小,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经验、专业领域知道、直觉等成为稀缺资源,人机交互的复杂性,也随着AI能力的提升而下降。

同样的,纵轴代表了人的知识边界。对于可以在第二、三象限利用好AI,借助AI开荒的人,可以得到指数型的回报,提问力成为新的生产资料。

3

启发:成为AI的「共生体合伙人」

在用好AI的过程,需要不断训练提问的能力,把不懂的领域问题逐层拆解提问,将需求转译为AI可以更好理解的语言,探索与AI的协作能力,借助AI的能力一起共创,并随着AI的变化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

  1. 精准定位,策略先行:遇到一个任务/问题,第一反应不是打开ChatGPT就问! 而是停下来,快速扫描这张认知地图:
    • “我是否清楚这个问题(Open vs. Blind)?”
    • “AI是否有相关知识储备(Open vs. Hidden/Unknown)?”
    • “我和AI的认知处在哪个象限?”根据象限,选用对应的“必杀技”和沟通策略。是直给指令?还是拆解提问?或需要补充信息?抑或是准备来一场脑洞碰撞?方向错了,努力白费。
  2. 刻意训练“提问拆解”: 对于Blind区域尤其重要!
    • 多问“分层递进式”问题:把宏大的、模糊的问题,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有何利弊?具体到...?)。
    • 善用“请举例/场景化”指令:要求AI在抽象答案后补充具体实例,检验理解也加深你的认知。
  3. 构建你的“私人情报体系”(Hidden攻坚核心):
    • 企业层面:立刻着手系统性梳理沉淀核心业务知识(术语库、案例库、流程文档等)。RAG(检索增强生成)SFT(监督微调) 不是炫技,而是让AI真正“懂你”的关键基建。想想你给实习生提供的资料有多全,给AI的就要更细致!
    • 个人层面:在与AI协作具体项目时,养成习惯:提前将相关背景资料、约束条件、你的特殊要求,清晰、结构化地喂给AI。这相当于给你的AI伙伴配备了专属任务手册。
  4. 拥抱共创,敢于试错(Unknown破局):
    • 尝试提出一些看似荒诞但核心深刻的“假设性问题”或“跨界融合问题”。
    • 将AI输出视为“创意矿石”:重点在于你从中甄别、筛选、组合、升华的能力。没有完美答案?那就引导它不断迭代、演化(如:“思路不错,但角度A略显悲观,能否结合角度B,再融入元素C,试着重写?”)。
  5. 保持动态校准:AI在进化(横轴下移!),你的知识储备也在增长(纵轴左移?右移?)。这张地图非一成不变,需定期审视、重新定位。 持续观察最新AI能力的边界,并反思你自己的专业增长点,随时调整协作模式。

参考:https://www.geekpark.net/news/344701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6-0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机器学习养成记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