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过春节还为去医院看病苦恼?

怎样聪明地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首先想知道的是:“我是不是生病了,到底什么病?”。你会为此立即去医院吗?

即使我家住医院旁边我也未必能去!

明确自己得了什么病的过程,专业名词叫“诊断”。明确了诊断,就像有了方向,接下来你就可以大致明确自己的病情严重不严重,多久能痊愈,应该吃什么药,应该注意些什么?诊断服务是最常见,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医疗服务。虽然诊断本身不治疗疾病,但是为了明确诊断是值得投入的,全面的检查包括:询问症状和采集病史、身体检查、影像检查(B超,X光,CT),化验、心电图等。

现实情况是,其实大多数(90%)的常见疾病不需要如此全面的检查,也不需要动不动就花费高昂的检查费用和/或浪费患者宝贵的时间,就可以大致了解得了什么病。可以按照这个初步判定先治治看。即使你想做全面检查,就目前紧张的医疗资源来说,全面检查根本达不到,也不方便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明确自己得了什么病,如何在便捷性和精准性之间平衡,聪明高效地解决“我得了什么病”的问题呢?( 以及,我周围的人的诊断问题呢?场景情况可以参加文章内的小调研。)

今天和大家聊聊最近风起云涌,基于的人工智能(AI)的智能分诊。

如何选择诊断工具?

大家都喜欢就医时被人性化地对待,希望为自己诊断的医生是位和蔼的老教授,或者是位美女医生。毫无疑问,医院给出的诊断是目前可以获取的相对最为专业最靠谱的(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误诊的情况)。但是当你面对“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的残酷现实的时候,总是要给自己留有B计划可以选择的。尤其是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在老家或者旅游目的地,万一不舒服了,你会立即去医院吗?确实还达不到那么便捷。目前大家可以接触到的这个B计划,我们统称医院外分诊服务包括:

电话医生

在线咨询

智能分诊(AI问诊)

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搜索的方式不在讨论之内,这种方式对大多数使用过的人来说,费时费力。还有可能被误导,甚至有可能被吓坏(我只是搜个结膜炎,网上搜出来说有可能角膜穿孔)。再加上某度家的独特竞价排名商业模式,已经让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空间被黑诊所占据。

我饶有兴趣地对这几种院外分诊服务进行了个简单的分析:

只要涉及到人工服务的只能在上班时间使用(春节期间肯定没戏),这会大大降低便利性。其中医院就诊还有距离问题,便利性是最差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能否结合化验检查结果或者影像图片进行诊断,目前人工智能分诊还做不到(估计以后可以)。人工智能操作因为不是面对真的人,回答提问的能力目前还有限(估计以后也许可以)。

疾病诊断咨询服务比较

惊喜的是,在没有和病人见面,只针对症状就给出初步诊断建议的情况下,无论在准确性、便利性、费用、耗时、可重复性、有效建议等方面,智能分诊的优势都超出了其他方式。所以,在无法当面见医生,只需要对症状做出病情判定时,智能分诊可以作为有效工具。使用体验好到可以超过电话医生和在线咨询。但是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需要解读检查结果,可以结合电话医生,或者直接去医院就诊。尤其急性病症,不要等了,直接去医院。

你会尝试使用吗?请投票

智能分诊哪家强?

目前可以接触到的分诊服务中,我找到了A,B,C 3种(想体验使用见文末)。为了评估效果,我挑选了6种常见疾病进行测试。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阑尾炎

青光眼

贫血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肠炎

测试用的疾病症状来自于中国医学院教材《外科学》,《内科学》和《眼科学》中描述的典型症状。虚拟患者的年龄跨度从25岁到50岁。3名男患者,3名女患者。请我的3位同事按照同样的典型症状使用3款问诊软件,得出评价结论。评估的维度为:

点击步数(每组症状得出结论所用的点击次数)

耗时(每组症状得出结论需要的时间)

结论的参考价值

内容可读性

结论准确性

结论参考价值:评分为1-5分,总分为6种疾病判定结果累计。有些软件出现的结果经常出现“请尽快去医院就诊”,或者只有结论没有建议,都会让使用感受、结论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界面内容可读性:评分为1-5分,总分为6种疾病判定结果累计。有些展示的内容晦涩难懂,体验感受会非常不好。简明易懂的体验很受欢迎。

诊断结果的评分:标准为:1分为不准确;2分为不太准确;3分为较为准确;4分为准确。总分为6种疾病判定结果累计。

可以看出3种品牌的服务都可以接受。其中产品A因为是从医院分诊路径体系转化而来,结论参考性和可读性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会感觉到很大的不适应。不给结论,只是建议立即去医院,让人感觉使用价值不高。产品C因为是基于互联网的海量搜索信息,普通人使用普遍感受较好。

智能问诊涉及的法律问题

提供诊断治疗是受到卫计委严格管理的,必须在医疗机构进行。多数问诊服务都撇开自己与诊断的界限。明确强调只是健康建议,分诊服务,结论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仅供参考,无法替代医生面对面的诊断。紧急情况,请立即就医。

其实,这一点很好的说明了此类服务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互联网的线上服务只解决你无法就诊时,对健康问题的忧虑,不能替代医院给出的诊断。

你可以无限次地点击这个智能(AI)机器人,与它互动,让它倾听你身体的感受,期待它给出的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论。这不是医疗诊断,但是感受真的会更好。

智能分诊是否能替代医生?

如果从基于症状的判断来说,感觉智能分诊已经足够了。起码这一解决方案的及时性、便捷性、低成本足够替代不见面的电话医生,或者在线的医生。但是医院的真人医生可以与你有更多线下交流,更可以结合影像、多种检查结果进行判断。真人医生可以回答问题,可以发现患者身上的蛛丝马迹,发现你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以与患者有一来二去的交流,虽然实际能交流看病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个是目前的人工智能问诊做不到的。在无法实现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的情况下(初诊病人确实也没有这些检查结果),在因为距离、语言、时间,导致无法就诊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分诊有简便迅速、无限次服务、可随时获得的优势。完全可以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服务补充,在一定程度商帮你搞清 “到底得了什么病?”的问题”。

同时,请注意,紧急情况,比如有意识障碍(严重者例如昏迷),病情变化快,呼吸受到影响,请立即去医院就诊,才是最佳选择。

智能问诊的结果到底靠不靠谱?

之前有人抱怨电话医生、在线医生比不上医院的医生。电话医生背后的人水平发挥也许不稳定。那是因为使用情景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单从症状学的判定效率和准确性上看,人工智能分诊并不比真人医生差。目前看来对常见病的诊断准确性是可以接受的。在没有抽血化验、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下,在没有见到病人的局限情况下,智能问诊与真人的诊断相比,从结果准确性上看,智能问诊更稳定(可重复性好),考虑更全面,减少了人为偏好的影响。虽然各家诊断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单从症状学的分析上看,人工智能问诊是有优势的。尤其是提供了多项可能的疾病,并附上概率,作为结论形式。这更像严谨的临床鉴别诊断环节,受到专业认识的认可。这种给出概率的做法看起来科学严谨。

哪里可以体验到智能分诊服务?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14G0CX5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