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一道《交通政策》课程的考题说起

在上个学期所担任的《交通行为与交通政策》课程中,期末考试的题目是:在自动驾驶、新能源动力技术和汽车共享(分时租赁)模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中长期战略是否还需要强调“公交优先”?要求选修本课程的硕士研究生针对这个问题拟定一个研究方案。

实际上,这不仅是在考问学生,也是在考问自己。对于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研究者、规划师和政府管理者,这一问题也是值得认真思考。

自动驾驶基本去除了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车辆间距进一步缩小;可以精准控制车辆行驶轨迹,车道宽度可以进一步缩小。因而,自动驾驶降低了车辆行驶对空间资源的需求。新能源技术减少了尾气排放和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因而减轻了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压力。分时租赁等汽车共享模式,减少了车辆停放所需要的空间资源。长期困扰城市交通的空间资源和环境制约得到缓解,未来似乎一片光明、前途无忧了。

但是对于城市中长期战略的制定来说,如此简单思维是绝对要不得的。我们必须对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可靠的判断,才能够说“表象”不是“假象”。

第一,在这种发展前景下,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活动范围是否会有显著增加?毕竟道路的交通压力直接来源于“车公里”,而与车辆保有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特别是在城市群范围内,小汽车出行的活动范围增大可能产生的空间资源需求,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在交通战略决策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车辆行驶占用中节约出来的空间,是否还应该用于车辆行驶?被车辆交通流分割在一个个空间孤岛上的“人”,是很难说是有高质量的生活。换句话说,不可再生的城市空间资源的安排是一种对各方面需求协调的结果,局部优化不一定符合全局的利益。

在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认真思考未来,而且要跳出“交通”来看“交通”的未来。

在交通技术迅猛发展(事实上远不止自动驾驶,PRT、云轨等也是广受关注的交通技术)的背景下,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如何布局。显然这不仅限于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副中心等静态结构,而应该包括城市空间联系这样的动态结构。近年来对于慢行系统的关注、对于人性化活动空间的关注,以及对于街道的关注,并非是通过局部设计(例如按照现有街道设计导则设计单条街道)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考虑网络布局和空间分割这样的整体布局问题。

面向未来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要求当下就做出能够“一成不变”加以实施的规划,是一个不现实也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在关键发展阶段及时做出规划调整,是城市交通规划师必须完成的任务。为此,现在就需要建立如下问题分析和观测技术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1)在新技术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对于空间资源的需求会发生哪些变化?

(2)交通条件的变化会造成城市居民空间活动(而不仅仅是出行)的那些变化?

(3)城市空间结构和建成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有哪些影响?

(4)在城市空间结构、建成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居民日常活动空间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5)城市的空间联系结构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空间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显然,这些问题不是传统的网络交通流分析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仅仅凭借小样本调查后进行分析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问题,必须采用新的理论与方法。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28B0G8O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