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石墨烯-多孔材料,高效CO2捕获!Kumar Varoon Agrawal,最新Nature Energy!

第一作者:Kuang-Jung Hsu

通讯作者:Kumar Varoon Agrawal

通讯单位: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论文速览

基于多孔二维(2D)选择性层的膜具有实现卓越性能的潜力,从而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捕获成本。目前,从2孔中分离已经利用了分子质量或大小的差异,但具有产生高渗透性和选择性潜力的二氧化碳(CO2)竞争性吸附仍然难以实现。

本论文探讨了基于多孔2D选择层的膜技术,以提高CO2捕获的性能,从而改善能源效率并降低碳捕获的成本。研究发现,通过在室温下将氨暴露于氧化单层石墨烯,可以在孔边缘引入吡啶氮,实现对CO2的高度竞争但可逆的结合。该技术展示了优异的CO2/N2分离因子(平均53)和CO2渗透率(平均10420),在含有20 wt.% CO2的气流中表现出色。此外,对于稀薄的(约1 wt.%)CO2气流,分离因子达到1000以上,显示出膜材料有望从不同的点排放源中捕获碳的潜力。

图文导读

图1:吡啶氮掺杂石墨烯的CO2吸附过程。

图2:在吡啶-N-取代的石墨烯上,吸收CO2。

图3:在吡啶-N-取代的石墨烯上,定量可逆的CO2吸附。

图4:EDS和拉曼光谱证实吡啶取代石墨烯中的N官能团。

图5:吡啶取代石墨烯的CO2吸附和气体传输性能。

图6:吡啶-N-取代石墨烯人的碳捕获性能。

总结展望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2D孔隙的石墨烯膜,通过在孔边缘引入吡啶氮原子,显著提高了对CO2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膜在稀薄CO2气流中表现出超过1,000的CO2/N2分离因子,以及高达10,420 GPU的CO2渗透率。

这些结果不仅证明了膜技术在碳捕获领域的应用潜力,也为未来开发高性能的吸附剂、传感器和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方向。研究还表明,该膜技术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有望在大面积样品中实现应用。

文献信息

标题:Graphene membranes with pyridinic nitrogen at pore edges for high-performance CO2 capture

期刊:Nature Energy

DOI:10.1038/s41560-024-01556-0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_fuds559y9w4zm5n8HA9dw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