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1月6日,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Pingwei L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Immunity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Structures of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C1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yclic dinucleotide cGAMP export”的研究性论文,该文章揭示了人类ABCC1在无配体状态和与cGAMP结合状态下的冷冻电镜(cryo-EM)结构,为ABCC1作为cGAMP外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并为未来在感染和抗癌免疫中靶向ABCC1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环状GMP-AMP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通路是一个关键的双链DNA感应机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诱导先天免疫反应。在该通路中,cGAS结合双链DNA并变得催化活跃,合成环状GMP-AMP(cGAMP),这是STING的强效激动剂。结合配体后,STING发生寡聚化并通过其C端尾部的保守PLPLRTD或PLPLRSD基序招募TANK结合激酶1(TBK1)。TBK1通过诱导的近距离作用被激活,并磷酸化STING的pLxIS基序(p为亲水性残基;x为任意残基;S为磷酸化位点),该基序介导IFN调节因子3(IRF3)向信号中枢的招募。IRF3和TBK1在信号中枢的近距离作用促进了IRF3的磷酸化和激活。激活的IRF3转运到细胞核并诱导I型干扰素的表达。
研究表明,恶性细胞释放cGAMP,cGAMP易被外切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NPP1)降解。cGAMP可以通过间隙连接绕过ENPP1的降解,但无法被动地穿越细胞膜。近期在人类和小鼠细胞中的研究已发现ATP结合盒(ABC)C亚家族成员1(ABCC1)是一个直接的ATP依赖性cGAMP外排泵。这些研究还表明,细胞内源性的STING反应受限于ABCC1介导的cGAMP外排。外排的cGAMP可以通过SLC19A1和SLC46A2等进口蛋白被旁观细胞吸收,导致未感染细胞中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近期关于SLC19A1与cGAMP复合物的结构研究提供了cGAMP进入细胞机制的见解。然而,ABCC1介导的cGAMP外排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首先,通过在HEK293T细胞中转染hABCC1质粒,研究人员测量了细胞内外cGAMP的分布,发现转染hABCC1的细胞中胞外cGAMP比例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这一现象表明,hABCC1能够有效地将cGAMP从细胞内转运到胞外。此外,IFN-β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功能:当hABCC1介导cGAMP外排后,STING介导的信号传导显著减少。这些结果表明,ABCC1在STING信号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其功能与cGAMP的转运密切相关(图1)。
图1 hABCC1 的体内和体外特性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hABCC1的结构特性,研究团队采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其在配体结合前后的结构状态。结果显示,hABCC1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其二聚化由N端跨膜域(TMD0)介导。TMD0的结构与对面的原体核心转运域发生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在特定氨基酸残基的支持下得以实现。例如,P1120位点的突变(如P1120F或P1120A)显著削弱了hABCC1的二聚能力,导致胞外cGAMP水平下降,并伴随STING信号的增强。这些发现表明,TMD0的完整性和二聚化对于hABCC1介导的cGAMP外排至关重要(图2)。
图2 hABCC1 的二聚化界面
冷冻电镜结构还揭示了hABCC1的核心结构,包括两个跨膜域(TMD1和TMD2)和两个核苷酸结合域(NBD1和NBD2)。在未结合底物时,hABCC1以内向构象存在,其两个NBD分离较远,而cGAMP结合后,则诱导NBD1和NBD2靠近并形成二聚。这种构象变化是hABCC1执行转运功能的基础。通过对TMD1和TMD2的详细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了cGAMP的结合位点,位于两个跨膜域之间。这一结合位点由P位点和H位点组成,其中P位点富含正电荷残基(如R1197和R1249),专门识别cGAMP的磷酸二酯基团,而H位点则包含疏水残基(如F594和Y440),围绕cGAMP的核苷酸碱基。这一双分区结合模式解释了hABCC1能够选择性识别和结合cGAMP的机制(图3)。
图3 cGAMP 结合位点的结构
此外,实验表明,cGAMP结合不仅是外排过程的必要步骤,还能够激活hABCC1的ATP酶活性。ATP的结合与水解为cGAMP的转运提供能量,这一过程依赖于关键残基E1455的催化功能。当E1455突变为非催化残基时,hABCC1的ATP酶活性被完全抑制,cGAMP的外排也随之终止。结合冷冻电镜结构和ATP酶实验,研究团队提出了hABCC1介导cGAMP转运的分子模型:在未结合状态下,hABCC1以内向构象存在;cGAMP结合后,引发NBD1和NBD2靠近并对齐,为ATP结合和水解创造条件;ATP的水解促使跨膜域重新排列至外向构象,将cGAMP转运到胞外(图4)。
图4 配体结合位点的突变降低了cGAMP的外排
总之,这项研究系统解析了hABCC1的蛋白结构,为理解cGAMP在先天免疫信号调控中的转运提供了重要线索。hABCC1通过其双分区结合位点选择性识别cGAMP,并依赖ATP水解驱动其外排。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ABCC1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还为开发针对ABCC1的免疫调控或抗癌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
相关论文刊载于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
旗下期刊Immunity上,
▌论文标题:
Structures of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C1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yclic dinucleotide cGAMP export
▌论文网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74761324005661
▌DOI: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4.12.002
CellPress细胞出版社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