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上方獅子山下關注中国香港最新時事
上班看到一則不太起眼的新聞,社交媒體獨角獸《今日頭條》改了Slogan,從「你關心的,就是頭條」變為「信息創造價值」。
作為一個擁有數億用戶、「現象級」的社交媒體巨頭,Slogan關乎一個按照市場化運作公司的Mission & Vision,斷不會說變就變。改弦更張,必有內因。
改喊Slogan,不外乎三個原因,也許是一種迫於官方壓力的無奈之舉,也許是純市場行為的策略調整,也許兩者兼而有之。
僅僅在兩年前,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接受《財經》採訪時高調表示,「算法沒有價值觀」,現在則說內容應該「積極向上」,要有「正能量」。
張一鳴甚至不認為今日頭條是媒體,他只是在做資訊平台:「媒體是有價值觀的,我們不是媒體,我們更關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
算法沒有價值觀?
這個獨角獸沒有採編部門,不採寫新聞,不發表社論,只是一個靠大數據、雲計算匯聚信息的平台,但卻「鯨吞」整個互聯網的新聞為自己的信息源。雖然這種做法可能引起沒完沒了的版權糾紛,但並不是所有網站都排斥其「八爪魚」式的抓取,因為它畢竟為許多門庭冷落的網站帶來意想不到的訪客及流量。
今日頭條的制勝法寶是「推薦算法」。玩法大致上是在推薦系統「冷啟動」(Cold Start),這對新媒體而言不是新招。比如英國BBC,對新下載其App的用戶,都會提供一個手動的選擇,根據你的閱讀愛好形成初始興趣值,並在此基礎上排序、建模,或者說俗稱的為用戶「畫像」。日子久了,你對這款App越是愛不釋手,它對你的閱讀趣味越了解。當初對你的粗線條素描,可能變得像你的證件照一樣清晰。
所謂大數據、雲計算的技術,並非今日頭條的發明,但它在應用方面確有過人之處。比如它與微博綁定,用微博賬號登錄時,初始興趣值就與博主匹配了,所得出的數據足以產生高質量的推薦。它還與手機生產商聯手,今日頭條的許多客戶從買手機之日就被預裝而不自知。
今日頭條革了眾多網絡媒體的命。早期的網絡媒體都是編輯單向發佈,沒有用戶自主更新一說。今日頭條的橫空出世,令媒體江湖的勢力版圖重新洗牌。這頭高科技武裝到牙齒的App怪獸,徹底打斷信息單向傳播的傳統模式,形成發稿者-平台-受眾這三角互動關係。妙筆生花的寫手通過閱讀量分享廣告收益;平台流量如洪水暴漲,則可吸引逐利的品牌廣告;受眾踏浪海量信息,享受「娛樂至死」的歡愉。
媒體江湖勢力的重新洗牌
今日頭條宣稱有五億受眾,筆者不知道怎麼統計出來的。中國逾十四億人口,每三人就有一個裝機?似乎「報大數」。但日活用戶6600萬,月活用戶1.5億,單個用戶平均每日使用時間76分鐘,是比較靠譜的數據。就憑這一點,2012年8月才上線的今日頭條,擁有同行們羨慕嫉妒恨的本錢。
上線五年多,有研究者做過換算,平均每月有一千萬手機用戶轉機。這個現象,只能在中國出現,西方國家前所未有,在中国香港媒體人聽起來,更是天方夜譚。
上個月,一路風光的今日頭條,走過了創辦以來最艱難的日子。首先是網信辦約談,被要求立即整改,全面清查庫存節目。緊接著,旗下「內涵段子」被永久關閉,互聯網商店的四款新聞資訊類App下載服務被叫停。
依筆者觀察,今日頭條受官方「整改」,其實無關政治,或者說跟政治沒有太大關係。人民日報去年連發三砲抨擊,包括《評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算法推薦:不能讓算法決定內容》、《新聞莫被算法綁架》,主要是指責今日頭條充斥「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比如姐夫誘惑小姨子、大波美女走光等等。這類內容毫無「營養」可言。再者,縱容用戶只看主觀喜好的內容,久而久之形成「信息繭房」並作繭自縛,亦是弊端之一。
智能推送Vs「信息繭房」
今日頭條日前已推出「靈犬反低俗助手」,用AI淨化信息池。平台通過技術升級干預內容,並不是大陸特有的現象。本週二,Facebook發佈《社區標準實施報告》(Community Standards Enforcement Report),首次向公眾披露刪帖、封號詳情。在此之前,視頻獨角獸YouTube也展開了Community Guidelines Enforcement的大規模行動。
值得留意的是,Facebook和YouTube都用社區(Community)而不是平台(Platform)。臉書的全球用戶是20億,相當於世界三大宗教之伊斯蘭教信徒。YouTube全球用戶每天觀看時數,在今年三月首次突破10億小時。這樣的巨無霸互聯網平台,不能簡單視為「虛擬世界」。平台的可操作性,為特定人群提供操縱輿論的可能,對政治、經濟、社會構成實實在在的影響。
今日頭條的改弦更張, Facebook和YouTube發起的網絡環境大掃除,等於宣告「算法沒有價值觀」的不成立。平台需要做的,是通過技術干預,盡可能維護一個開放且相對平等、健康的公共信息社區。
(原文出自2018年5月18日思考HK)
(圖片轉自網絡)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