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耐克困局:关税重压下的供应链之痛与消费隐忧

更棘手的是品牌方的“减配困境”。为了维持价格,耐克们可能被迫使用更廉价的材料或简化工艺——比如将鞋底的复合气垫换成普通泡沫。但这样的妥协会侵蚀品牌几十年积累的高端形象。“消费者愿意为科技感买单,却不会容忍明降暗涨。”无时尚中文网创始人唐小唐指出。

供应链地震后的长期阴影

这场关税风暴的余波或许比想象中更久。美国鞋业分销与零售商协会主席马特·普里斯特警告,供应链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已激增40%,小型经销商可能率先倒下。而东南亚的工厂虽暂时无法被取代,却也面临订单流失的连锁反应——中国供应链的“备胎”角色正被重新评估,印尼工人则担忧生产线突然停摆。

耐克们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全球化供应链像一张精密编织的网,政客的剪刀一旦落下,破损的不仅是企业的利润表,还有普通人的消费选择。当“美国制造”沦为政治口号时,消费者终将用脚投票——只是这一次,他们可能连鞋都买不起了。

当特朗普政府将关税大棒挥向越南、印尼和柬埔寨的鞋类产品时,耐克等运动品牌的高管们或许正对着全球供应链地图发愁。美国本土早已不是运动鞋的生产沃土——这里95%的鞋类依赖进口,而亚洲工厂的流水线一旦受阻,消费者很快会发现,货架上的新款跑鞋不仅涨价了,选择也变少了。

亚洲工厂不可替代的成本密码

“在美国生产一双运动鞋的成本,足够我们在越南做三双。”一位不愿具名的耐克供应链管理者苦笑道。这不是夸张——美国本土制造业面临双重困境:劳动力成本是亚洲的3到4倍,且熟练工人缺口高达80%。即便特朗普高喊“让制造业回家”,流水线也不可能一夜之间从越南的工业区搬回俄勒冈州的厂房。

分析师约翰·柯南的测算更直接:若强行将产能转回美国,耐克的毛利率可能从44%暴跌至30%以下。品牌们并非没有尝试过“近岸生产”,但墨西哥等地的供应链成熟度远不如深耕二十年的东南亚。中国东莞的工厂能在两周内完成从设计到量产,而美国本土的鞋带供应商可能还要等上三个月。“这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重构一整个生态系统。”贸易从业者帕特里克·宋坦言。

消费者的账单与品牌的进退两难

涨价,几乎是企业转嫁成本的唯一选择。Piper Sandler分析师安娜·安德里耶娃预测,一双原价100美元的跑鞋可能涨价15至25美元。这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而言,无异于一道选择题:是咬牙为“钩子” logo多付一周午餐钱,还是转向更便宜的替代品牌?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0zGlXNqRXo9FAX8iHH4QEO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