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阶段补充:“概念构建”型文献的逻辑框架往往较为简单

题记:“追根溯源”类文献是科学研究最为复杂最为常见的,还蕴含着哲学思辨的底色;这个“最”的范围不仅仅单指生命科学,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理工科。对这类“极端”例子的学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阅读方法。另外,作为补充,本节深入对第二类“概念构建”型文献的了解,有利于建立阅读的信心。

“概念构建”型文献题目的抽象形式有:存在A、A是X、X有A。新的A的出现很可能会带来研究的热潮。比如说蛋白质相变、蛋白质乙酰化、自噬等等,影响着一个时代。

这类文献涉及到新概念的产生、新现象发现是知识创新的“圣杯”,创新性极强,于是,对应的规律性就差些。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规律:

——类比型

A is a brake、A is a tripartite rheostat ......

这类文献的本质是“追根溯源”类文章的变形,尤其是当A-B-X的形式复杂的时候,通过生活或工程领域的隐喻简化理解。

阅读策略:需拆解隐喻背后的逻辑对应关系,其分析框架仍遵循 “追根溯源” 类文献的因果验证模式。

——定义型

A is a receptor,A is an enzyme,A is a sensor,A is a transporter......

这类文献是A-B-X类的特殊形式。此类文献通过明确 A 与 B(如底物、信号分子)的作用关系,为研究对象划定功能边界。

阅读策略:上述例子可以分别转化为A receive B,A 修饰 B,A sense B,A transport B……可以类比A-B-X的解法,需核心验证:

证据,A的功能定义的实验;

证据,A肯定能够影响到已知的X中某组分的特性(A的直接效用性)

证据,A的变化对X的功能的相关性和决定性(A的全局效用性)

——发现型

An interesting phenomena

这类文献逻辑相对简洁,多以现象陈述开篇,但常伴随机制猜想或初步验证。此类文献是科学突破的 “火种”,为其他类型的问题提供新的A,新的X或者新的调控方式。

结语:“概念构建” 与 “追根溯源” 研究是无法完全割裂的:前者常为后者提供新的研究对象(如文中提到A或X),而后者则通过机制解析反哺前者的知识完善。

理解这一辩证关系,对科研思维培养至关重要 ——知识的生长始于现象捕捉,成于逻辑验证。然而,对于新手训练来说,首先抓“追根溯源” 类文献是最好不过的,因为这是知识生长的日常图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j5HCgk31_X-usDg_nE1A-c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