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激活课堂思维“区块链”——学共研究坊倾听笔记

今天上午继续课例研究。

一、观课

首先,由来自建平实验的程春雨老师给六年级同学上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上之前,程老师用PPT显示了每个学生需要倾听和思考的角度(如下图),并强调依据需要在书上圈划出来:

上课的过程中,观课老师需各自选择一名同学进行深度观察,并在课程结束以后围绕观学收获来议课。我观察的是小然男同学。

二、议课

听完课,我写下了观察小然同学的所见所悟:

(一)“断网”

一开始,程老师布置了自读任务以后,小然同学左手放在写字的纸上面,字体缩为一团,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我估计他是胆怯、怕出错被人发现。他略微理了理文章以后,他就开始不断地摩挲着自己的手指,或者拿着笔目光在全篇游离,或者抚摸下巴、抖动笔。

这便是小然同学在这堂课的初始局面。如果在传统的课堂,面对一个他没感觉、不擅长的课文或科目,他可能一步步发呆、走神、昏昏欲睡,也可能装作坐得很端正、紧盯着黑板,甚至拿起笔写写画画……总之,他会神不知鬼不觉地默默“断网”。

传统课堂,如何能打破这种僵局?方案往往是“双边”的:老师的精彩引导,或者他的自我提醒,或者在于他偶然一次发言被老师鼓励。

(二)重启

后来,在这堂课上,小然同学慢慢打开了自己,开始变得愉悦、投入:他听到了远处同学的某个词,顿了一下,突然开始奋笔疾书;他对面的孩子发言了,他笑嘻嘻地看着他,再记录在了自己课文的字里行间;他开始在小组发言了,发言以后欣欣然地挺了挺背,精气神舒展起来;他开始模仿,似乎也擅长模仿,反复而夸张地尝试着不同的语气朗读人物语言……

(忘了拍图)

这是为什么?我想,可能因为在学共的课堂,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多边”的,他有更多机会被激活。因为问题来自伙伴,会引发他对问题的好奇;因为回答来自伙伴,容易触发他的最近思维区,或者仅仅因为对同学的关怀和熟悉,能够打破他原来的卡壳或走神;因为他在小组的“话语权”比在班级充分,很容易通过一次表达,激活他的参与热情;因为同学的发言,不再只是镜子一样供他比对自己的思路对不对,而是像搭建“巴别塔”一样,大家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难题挑战;因为像“区块链”一样,他需要倾听和记录别人的思考,这个过程可能激发他的思考,并按照自己最适宜的方式和角度参与发言,再被其他人倾听和记录,从而刷到“存在感”。

(三)系统自查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平和双语学校七四班学生黄妙然同学的一个绝妙比喻:“思维开发就像是核反应,大家都知道,核裂变是特定粒子轰击原子核之后,原子核产生分裂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我们其实有着很多有用的和看似没用的脑洞,那些就像是无数有待激发的原子核。因为协作学习的介入,除了老师作引导,也有了周围的同学们以他们的角度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和特定粒子碰撞了。”

郑艳红老师在今早的讲座中讲到:“《腾讯00后研究报告》指出,00后的六大价值观包括:懂即自我,现实,关怀,平等,包容,适应。”我想,现在的课堂是“跨时代”的,来自二十世纪的老师们,执教着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我们是否注意到、满足到了这一代孩子的内心需要?

三、集体备课

P.S.下午的集体备课比较顺利,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每个人的思考都会有亮点、有偏颇,而小组讨论就像照镜子一样看清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还可以看到和修正更深的性格:

1.我偏执吗?如何扫除偏颇/让别人更理解自己?

2.我包容吗?该如何面对不同的声音?

3.我如何不断引入异见的“活水”,推进思考、灌溉自己的智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05G1HJW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