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报上的他们,笑的是多么的灿烂,起初一定会认为徐峥这次又开始爆笑全场。其实,笑的有多开心,哭的就有多惨烈。
最近,公司全员去看了《我不是药神》,很多同事哭了。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即使是互联网背景的工程师们,使命感也油然而生,我们这些新药研发的老兵们更是感慨万千。
在电影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大量绝望又愤怒的病人集结在格列宁中国公司的门口,向高层抗议药价过高。
药品的生产成本在药价里面的占比并不高,会让行业外的人觉得药企就是资本家,太黑了,怎么定价这么高。其实,创新药药价里面占比较高的除了流通环节层层加码外,就是高昂的研发成本了。
实际上,研究一款新药,尤其是像格列卫这种对控制白血病有显著作用的药,通常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巨额的资金。
以格列卫为例,从发现靶点到获批上市,这款药耗费了约50年,制药企业诺华投资超过50亿美元。而更多的创新药物的研发都在投入巨额资金后在其中的一个环节折翼沉沙。
2016年3月,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新药研发的成本约为25.58亿美元。来自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的数据显示,研发一种药物的时间需要10年到15年,而10种投入市场的药物中只有2种取得的收入与研发成本相当或超过研发成本。
一款好药的诞生,更像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药企投入巨额经费,研究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如此往复,人类才战胜了一个个疑难杂症,越来越多的绝症有了“救命药”。为了有动力和资金基础去研发下一款药品,药企必须要在专利期内把专利卖出高价,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
然而,一切为了患者,为患者带来生命之光仍然是我们每个新药研发从业人员的信念。没有谁比我们更理解“患者在等待”这句看似朴素的句子背后的沉甸甸的分量。
默沙东公司创始人乔治·默克曾说过:“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
一个伟大的制药公司需要拥有社会责任感。没有了社会责任感,制药公司做的再强,研发能力再强,销售能力再强,盈利能力再强,它也只是一个强大的公司,称不上伟大的公司。
当前,新药研发是离互联网和新技术十分遥远的一个行业,目前还大多处于人海战术阶段。这么关乎人生死疾病的行业是最应该用新技术去改造的,技术的赋能不仅可以缩短新药研发周期(让患者更快用的上好药),还可以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让患者买的起好药)。看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有好药是不够的,很多病人面对好药却买不起,只能等死。
药企研发大大小小的上百个系统,造价高昂,却需要大量人力来完成很多琐碎的工作。药企雇佣了大量科学家,但这些科学家的时间却大量浪费在本可以由机器完成的事情上,比如查阅文献、下载文献、翻译、写报告、编排格式、录入数据,等等。信息孤岛严重,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在各个不同部门发生。跨国药企至少是有不少专家的,而创新型药企人才匮乏,只能外包给服务公司。
一边是等着药来救命的病人和家庭,一边是药企的人海战术和较低的研发效率,怎么看都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新药研发内部出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外部的AI精英结合,奔跑在路上,致力于用新技术去赋能这个古老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专家愿意来新药研发这个行业,而不是去自动驾驶等AI的传统领域。
互联网不应该只是取悦消费者,而应该更多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不过正是这些蝴蝶煽动翅膀般的微小震动,汇集在一起,酝酿了颠覆性的变革。
电影中,程勇面对法庭做陈述时说:“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机结合的一体化新药研发平台可以大幅提升新药研发效率,将更多便宜的好药更快的带给患者。科学家会越来越承担人工智能教练的工作,训练机器完成从婴儿到成年的转变,让机器可以更好的协助科学家来工作。
“一切为了患者”和“患者在等待”这种强烈的使命感驱动着我们努力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新药研发,一路向前。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关于深度智耀】
北京深度智耀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创立,是一家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赋能新药研发与申报以及上市后全流程的国际化初创公司。2017年12月获得真格基金数百万美元pre-A轮独家投资。深度智耀成立以来,已经陆续推出10个产品,并和多家跨国药企总部、亚太区以及中国区以及国内领先药企建立User Case。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