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睿洋
来源:PsychologicalChamber
(ID:PsychologicalChamber)
一个有力的进化新假说,一部鲜为人知的人类简史。重新理解“适者生存”,割裂时代中的一剂良药。
01
这本书讲了什么?
从《友者生存》这个书名便可以看出,本书的核心是对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的进一步解释。
布莱恩·黑尔 & 瓦妮莎·伍兹
《友者生存》
我们常常把适者生存误解为强大、能在竞争中获胜的个体才能得以生存,也就是所谓的“丛林法则”,我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压力部分来源于此。
本书则介绍了一系列证据,提出对于人类(以及狗、倭黑猩猩等)来说,友善才是真正的“适”。人类是唯一能够以大群体生活的物种,这使得文化和创新成为可能,但这也需要超强的共情、心理理论的能力。正是非凡的友善和合作性让智人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
但这种友善也有其反面——我们只对“自己人”友善,对“外人”极度残忍。
放眼当下,国家之间的战争,网络上的站队,各种对立和网络暴力,都是源于一些人把另一些“外人”不当人,不论是当成猿猴还是蝼蚁,甚或只是当作纸片、网络中的虚拟,于是便全然不用报以恻隐之心,全然关闭共情,能做出毫无人性的行为。
要减少社会中的割裂,减少暴力和悲剧,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明晰了——如何把更多的“他们”纳入“我们”的范围?
02
科普书or人文社科书?
这是一本涵盖极广,以至于难以归类的书。
或者可以说,这本书其实有两个灵魂。
书的前半部分偏向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和古人类学。详细介绍了作者提出“友者生存”的思考和研究发现之旅。你会跟随作者,像一个侦探一样,从狗、狐狸、倭黑猩猩最终到人类,思索一个接一个的科学问题,想办法去寻找答案,最终串联在一起,一气呵成,就像一场寻宝之旅。
后半部分则画风一转,偏向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讲到友善的反面,作者举了卢旺达大屠杀、美国对黑人的歧视,以及美国的政党对立和极端政治倾向作为现实的例子。最后讨论了一些关于如何促进友善的思考,涉及城市建筑和规划,甚至还有爱宠物,等等。
总之,科普知识密度极大,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很深刻。
可以说是一半智识探索,一半人性拷问。
03
有温度的科学
早在2016年,两位作者就完成了本书的初稿,只包含前半部分的内容,只是想对他们的研究进行科普。
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美国社会中的种种对立与割裂愈演愈烈,作者们感到他们不能只做科普,应该把研究发现延伸到对当下社会的启示,并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于是作者又花了几年时间,进一步研究并续写了后半部分的内容,让纯科学带上了价值导向。
传统上,科学是不该有价值导向的,中立客观是科学家的基本素养。
但如果是与人有关的科学,尤其是研究人的科学,价值导向很难避免。
就拿“适者生存”来说,每个人在中学都学过,生物老师也会强调“适”指的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有利于生存的特征。但“适者生存”作为一种观念,会在我们的脑中自然地泛化甚至扭曲,我们看到很多强壮、好斗的个体成为“适者”的典型,便自然地将“适者生存”与“强者生存”等同起来。
与其“独善其身”地保持中立,不如“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更好的科学,讲好更有依据的价值导向故事。
本书的两位作者所做的正是这样,赋予了这本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在割裂的时代,用一本硬核科普书来传递爱与和平。
04
铲屎官狂喜
书中第1章就讲到了狗狗的心理理论的能力——当你伸手指向一个东西,狗狗会看向你指的东西,知道你是在提示它;其他动物则通常会看向你的手指,因为手指运动了。
这种能力是人类婴儿1岁后才发展出的,而狗则因为与人友善,进化出了这样的能力。
读到这里,我便开始想我家的猫儿子们,想着有时用手指地面,它们也能明白是地上有吃的,也想测试一下它们的能力。
最后一章则讲到,那些看重宠物狗的品种,把“纯种”视为高贵的人,也会倾向于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报以不同程度的友善。
而那些真正与家里的宠物建立起爱与联结的人,便不再会在意品种。于我而言,不正是如此吗?
爱宠物,也会让你更爱人,对更多人报以爱与友善。
小编说
有人说,这本书不由让人想到《流浪地球2》里李雪健老师在剧中关于“人类股骨”的演讲:
“
在一万五千年前,一根断裂的人类股骨奇迹般愈合,这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这个过程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经有同伴协作,懂得了互相保护,才能让那根股骨得以延续。而股骨愈合又是生命延续的象征,这足够令人动容。
”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有时候合作也能共赢,如同《流浪地球2》里,面对危机,几方国家一同努力,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也如在影片最后部分,因一些原因不能在地球操控引爆核弹,上百名航天员主动站了出来,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没有归路的征程,如若他们按照“适者生存”的想法去做,那么地球能否成功度过危机?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人类的思想与文明也在不断进化,有牺牲,有协作,有优胜劣汰,有弱肉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