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再次来到理论深渊的边缘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交大科史哲,作者江晓原,刘兵

载2025年8月20日《中华读书报》

南腔北调(211)

再次来到理论深渊的边缘

□江晓原 ■刘兵

□2016年,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出版后,我们曾在“南腔北调”对谈中谈过一次(第159期),当时我们对谈的标题是“《什么是科学》:向理论深渊踊身一跃”。因为我认为“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问题是典型的理论深渊,初看似乎简单得无需回答,真试着回答就会发现困难重重。现在这本《何为科学》,作者是两名美国人和一名加拿大人,他们又勇敢地跳进了这个理论深渊。本书译者周程教授又热情邀请我们前往围观,于是我身不由主又来到了这个理论深渊的边缘。

其实往这个理论深渊中跳的,一直不乏其人,比如德国人汉斯·波塞尔写过《科学:什么是科学》。而小心翼翼不往深渊里跳,但却又忍不住到深渊边缘转悠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我们共同的朋友潘涛著有《魔仆与泥人——什么不是科学》。

现在我们来也来了,就“看热闹不嫌事大”,先往那深渊中看一眼吧。本书的副标题是“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这后半句还是很有用的——可以使作者们不至于在深渊中陷得太深,爬上来脱身也会比较容易。

本书将很大的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的“盲点”上,所谓“盲点”,书中是用来比喻某些我们平时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的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由于这些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本书中“科学的盲点”近似理解为“科学的局限”。“盲点”虽然很难消除,但指出有“盲点”存在,总比没意识到科学有这些“盲点”要进步。

■好,那我们就像你说的那样,再一次到这个“深渊”来转转吧。不过,这次我想先说说对于这个“深渊”的一些前提性的想法。

第一,我认为,关于究竟什么是科学,或者科学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为定义的问题。

第二,当人们有了对于什么是科学的判断后,所谈论的什么是科学的标准时,实际上是在谈他所理解或者定义的科学是什么。

第三,关于究竟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争论和认识上的分歧,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彼此间谈论的“科学”并不是同一个“科学”。例如,当人们以西方近现代科学的范式来定义科学,那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显然就不是他认为的科学。

第四,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涉及科学的一元性和多元性。也就是说,既然科学是一个人为定义的东西,那么这个被定义的东西是否排他,是否只能有一种东西是科学,抑或可以有多种东西都被定义为科学。类似的,在科学的多元性观点来看,西方近现代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也可以被定义为科学且并存。

以上这些前提性的想法,你是否同意呢?如果你也同意的话,那我们似乎就可以按照这个框架来讨论问题了。如果不同意,那有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你提的这四点,前三点很长时间已是我们两人的共识。第四点中,你提到了“排他”的问题,这在我们以往的对谈中较少涉及,但我相信我们很可能也有共识,因为多元的观念一直是我们所秉持的。记得我们以前数次谈及,对“科学”是采用宽泛的定义还是采用狭窄的定义,也就是所谓的“宽面条”还是“窄面条”的问题,你喜欢宽,我喜欢窄,但当我表示,“我们为什么不把两碗面条都买下来,随意挑着吃呢?”此时两碗面条并存,不就是秉持多元观念的表现吗?

现在,我们再回到《何为科学》这本书上来,我感觉情况就有点变化了。其实,科学的“盲点”问题之所以被作者们如此重视,是不是因为本书作者心目中仍然隐隐存在着某种“一元观”,所以他们认为科学是具有排他性的东西呢?

如果真正秉持多元观念,那么“窄面条”就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排斥“宽面条”,在科学还未能征服的领域(也可以认为就是科学的盲点),人们很自然地会考虑采用科学之外的理论(比如神秘主义、伪科学、宗教等等)来说明或解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当人们这样做的时候,也不至于产生过多的无力感、空虚感、幻灭感、乃至毫无必要的负罪感。

考虑到科学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随时变动的,所以盲点其实也是动态的——今天我们指出了科学的某些盲点,明天科学发展了,某个盲点消除了,但在新边界上,很可能有另一些盲点又在等待着科学。如果不在心目中对科学神圣化,那么视科学的盲点就如同家常便饭。当然,看到许多人不知道科学有局限有盲点,好心向他们指出,也是有益于社会的。

■其实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本书的原文标题是《盲点:为何科学不能忽视人类经验》(The Blind Spot: Why Science Cannot Ignore Human Experience),并不像中译本那样叫《何为科学》。也正是因为这个译者新拟定的书名,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的注意力又拉到对于究竟何为科学的争议之上。实际上,我觉得作者的写作逻辑是以所谓的“盲点理论”为核心,讨论在我们今天流行的对科学的理解中,人们如何因为对盲点视而不见,从而导致无法形成一种恰当的科学世界观。

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作者仍然假定了存在着那么一种并无视盲点的理想科学。但毕竟在现实的科学中盲点的存在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前提,只不过作者心目中那种理想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样,如何定义,仍然没有给出一种明确的答案——除了像作者在原书标题上所表述的那样:“为何科学不能忽视人类经验”。但只凭不能忽视人类的经验这一点,并不能充分的说明作者心目中的科学的独特性。作者提醒人们要注意现有科学中的盲点,也不过还是要在现有科学的框架之内来完善和发展科学。

这样一来,你提到的第四点也即科学的多元性问题也就依然存在。关键在于,从作为“理想类型”的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彼此不同的、多元的、作为人类对自然之认识的各种“科学”,其间之所以不同,主要并不在于是否忽视了人类的经验,而是在于其各自不同的“范式”。

□中译本的书名确实有某种误导作用,尽管从本质上来说并不严重,三位作者跃入理论深渊仍然无法避免,我们的围观也算没有白来。

不过,我感觉在是不是忽视人类经验这个问题上,“宽面条”与“窄面条”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宽面条”中可以包括许多在“窄面条”话语中被归入“地方性知识”的学问,而这些学问中“忽视人类经验”的情形,可能没有“主流科学”所表现的那么严重。

对于本书的具体论述,我对各个部分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比如对于正文第一部分,即“我们何以至此?”我的认同程度比较高。三位作者认为科学是以经常忽视人类经验为代价发展起来的,其实也就是我以前经常用大白话说“科学可以违反常识”的意思——例如我们明明每天都看见太阳东升西落,科学却要我们相信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只不过本书作者的表述,有更为浓厚一些的科学哲学色彩。

到了第二部分“和谐有序的宇宙”,虽然讨论的都是有关物理学的问题,但给我的感觉很像我们这里的“哲学家谈物理”(三位本书作者中确实有一位哲学家)——谈的都是物理学中老生常谈的哲学话头。这些话头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都已经谈论了一百年了,我也没看出三位作者提供了什么新意。如果将这些至今无解的问题视为盲点,我很怀疑会不会有将盲点概念“平庸化”之嫌?与其如此,何如将理论物理学前沿的“玄学化”视为盲点,恐怕会更多一些启发意义呢。

■首先我可以承认,在是否忽视人类经验的问题上,“宽面条”与“窄面条”可以有所不同。在人们争论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现实事例中,应该说,在绝大多数涉及人类对自然之认识的地方性知识的实例里,对人类经验的忽视不如主流科学那样严重。尤其是,作为近代科学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也即建立模型和理想化这一点上,主流科学恰恰是最为远离人类经验的。除此之外,像你所说的,理论物理学前沿的“玄学化”,也确实可以说是主流科学的“盲点”。

那些地方性知识与主流科学(按某种科学哲学的观点,主流科学也只是地方性知识的一种)最突出的差别,其实在于其作为前提的形而上学预设和对之的验证与认可(也即科学哲学中所说的“辩护的逻辑”)之间的不同。可惜的是,此书的作者还是依据主流科学在谈其盲点,而没有将那些与之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作为比较进行讨论。

我也同意在此书作者对于具体的科学盲点的讨论中,比如说像你提到的有关物理学的部分,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新意。你将其称为盲点概念的“平庸化”,但我却认为这与作者对盲点概念的泛化与定义之模糊关系密切。在这种意义上,甚至我们也可以说,主流科学和那些形形色色的涉及对自然认识的地方性知识,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盲点。但这些盲点是否只涉及对人类经验的忽视及忽视的程度,那倒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本书作者们的兴趣似乎并不在此。事实上,本书原来的书名已经强行构建了“盲点”和“忽视人类经验”之间的关系,让人一上来就默认了这样的逻辑:因为忽视人类经验,所以科学出现了盲点。随后作者们就摆开阵仗开始谈论各个领域的各种盲点,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盲点本身。而你上面的问题,则在默认答案为“是”的状态中被搁置在一边。

或者我们将问题换一个问法:盲点能够通过重视(回归)人类经验而消除吗?我的感觉是远远不能。我甚至觉得,忽视人类经验(接受对常识的违反),很可能正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如果希望通过回归人类经验来解决科学盲点,实际上就是开倒车,在实践中也无法操作。至于科学在今天的道路上将走向何处,科学会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则是难以断定的。

■我同意你的说法,因为正是近现代科学的那种理想化特征,导致了对于人类经验(或者是基于经验的常识)的不一致。不过也正是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是否这种不一致就是需要克服的盲点?

所以在这里,我更愿意以略有偏离此书主题的方式,去关注和讨论科学的多元性问题。近现代的主流科学继续保持其理想化的特色来发展,这也是一种可能。而众多与之在范式上有所不同的地方性知识,坚持更与人类经验保持一致,也可以成为另外一种优势。这样,在并存的情况下,彼此互补,以“宽面条”的方式共同面对自然的未知,会不会成为另一种更好的发展前景呢?

不管怎么说,在你所说的“深渊”的意义上,阅读此书可以带来如此之多超出其内容的思考,也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之一吧。

END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k9PsAxxHjRR9yo8LkSQ4X_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