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认知本质差距是什么?

1.会算数的神马

在《今日简史》这本书里讲到,上世纪德国出现了一匹会做数学的神马——你说“5+7等于多少?”这匹马就会用脚在地上敲12下,它甚至能够算到二十几、三十几,都不会出错。

这件事刚开始传播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是一个骗局,于是德国教育部门就组织了一批专家对这匹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终于知道了真相:这匹马并不懂算术,它是主人长期刻意训练的结果。

主人训练马的时候,说“5+7,你点12下”,马显然听不懂,但当他说“5+7等于多少”的时候,他看着马用蹄子敲地面,马每敲一下,主人的面部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在这种长期训练之后,这匹马就能够准确捕捉主人的面部表情,从中知道接下来敲一下可能是对了。甚至接近于正确答案的时候,主人的表情都会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如果主人不在,这匹马就不会做算术了。

这件事是一个关于数据主义的故事。

举个例子:人在计算上早已放弃了跟计算机的竞争。因为在计算上,最有天赋的人永远抵不过一个小小的计算器。但是,与计算机相比,人还有一种它们完全不具备的能力——直觉。人能够发现美、创造艺术作品,而机器不行。

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名著《文心雕龙》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你弹了一千首曲子以后,就能够真正听懂音乐了,好和坏瞬间就能分别出来;你看完一千把剑以后,一把新剑放在你的面前,你就能马上识别出它的好坏。

数据竞争:人与人之间认知差异的本质

1. 数据主义

尤瓦尔把“以数据为基础而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称为“数据主义”或者“唯数据论”。

从“数据主义”角度看:弹一千首曲子,就是“数据积累”。那些看上去的瞬间认知,它们依赖的不是巫术和妖术,而是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大脑通过分析各种信息,在瞬间作出决策。

比如一个司机看到前面有个行人,这个行人到底是“漫不经心的”、“乱穿马路的”还是“心不在焉的”,甚至可能是“精神不正常的”,司机都能通过面部表情、步态,快速进行模式识别。在这个意义上,人是一个基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智能设备。

反过来,如果“人工智能”有足够多和精密的传感器,可以获得数据,它的算法就可以优化,更不用说算力的不断提高——比如“人工智能”和老司机同样开车,可以做得跟他一样好,也可能做得比他更好,而如果从一个长时段看的话,“人工智能”一定会比老司机做得更好。

2. 从“数据主义”角度看“直觉”

在人工智能技术没有出现,或者是没引起广泛关注的情况下,很多的哲学家、认知科学家都在讨论直觉问题。这种讨论要不就“陷入到神秘主义当中”,要不就“得出一些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的概念”——比如“第六感”,要不就“干脆否认有直觉这回事儿”——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数据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人从出生,就是在收集、整理、提炼、加工各种数据。某一个场景,某一种事态反复出现,在人脑当中就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当类似的场景出现,人就会在一瞬间识别这个模式,给出一个判断,作出一个决策——从“数据主义”的角度看,一点儿都不神秘,跟我们喝可乐的时候立即感觉到甜,走进一个宾馆的时候立即闻到特定的气味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各种刺激在一瞬间引发的感知和判断。

不同的是,这些刺激的数据是相当隐秘的,不是长期处在某种特定场景的人是不可能收集大量相关数据形成这种“模式识别”的。

“生态位决定认知”,而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你接触的数据和刺激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些隐性微妙的数据和刺激,就像我们不能感受到红外光、超声波一样,不处在这个位置的人根本感受不到。

中国古代和近代从事商业的人,交易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凭证,但有些商人根本不认字,也不会写字,他们就用一种特殊的符号,一个圈之类的来表示,不过交易的对方都认这个东西。如果有人看这个东西很简单,也随便画一个圈,仿造一下,立即就会被识破——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一个快速的“模式识别”,看上去是一个直觉,其实在后台发生了非常稳定的极其快速的计算。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808G08MIZ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