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近日的隔空交锋,将“预制菜”这个模糊又敏感的议题,再次推至舆论中心。罗永浩一句“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肯定是高科技”,贾国龙则搬出国标称“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还要“法庭见”。表面看是口水战,实则一刀切开了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中一道深深的认知裂缝:当我们谈论“预制菜”时,行业讲的可能是法规与流程,而消费者在乎的,却是入口那一瞬间的“锅气”与诚意。
这场争论,看似围绕一个词的定义展开,实则暴露出餐饮市场上一场严重的沟通错位。
▍一、标准之内:法规如何界定“预制菜”?
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该定义同时划出了除外项: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清洗、切割等处理的净菜、速冻米面等主食,都不算预制菜。
从这条“楚河汉界”来看,西贝的确站得住脚。其采用中央厨房统一完成食材预处理、腌制、分切,再冷链配送至门店进行最后加热调味。这属于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符合餐饮供应链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也避开了“预包装”这一法定要件。
换言之,在法律文本层面,贾国龙说“我们不是预制菜”,并没有错。
▍二、体感之外:消费者为什么愤怒?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法规写的是生产流程,而消费者依靠的是舌尖感知。
在大多数食客的认知中,“预制”的对立面是“现做”。他们关心的不是羊排是不是在中央厨房切好,而是它是否在点单后才开始烹饪。罗永浩所吐槽的“温的而非滚烫”、“一股隔夜重烤的味道”,正是这种体验落差的具体表现。
消费者并非不理解连锁餐饮需要标准化。他们反感的是,用现炒菜的价格,买到的却是复热品;期待的是烟火气,吃到嘴的却是“科技感”。这种被隐瞒、被误导的感觉,才是信任崩塌的核心。
▍三、争议背后:不是“该不该预制”,而是“该不该说清楚”
所以这场争论的真正焦点,并非预制菜好不好、该不该存在,而在于:消费者是否有权知情?是否有权选择?
餐饮工业化不可逆。它能够控制成本、稳定出品、保障食安底线,本身不是原罪。真正的问题在于,许多企业利用了国标与大众认知之间的“灰度空间”,打着“现做”的招牌,卖着“复热”的菜品——合法,但不合情。
行业执着于撇清“我不是预制菜”,却在回避实质问题:你是否坦诚告诉顾客,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四、出路或许不在“重新定义”,而在“坦诚标注”
与其纠结于概念之争,不如推动一套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比如,菜单上能否标注制作方式?
“门店现炒”
“中央厨房预制,门店复热”
“预制菜(加热即食)”
让信息对称,把选择权交还给顾客。愿意为效率买单的,可选择标准化出品;追求锅气和手作的,也可精准选择真正现做的菜品。这才是尊重消费者的开始。
罗永浩的悬赏和贾国龙的开放后厨,不管结局如何,都已把问题摆上了台面:未来的餐饮竞争,不仅是口味之战、效率之战,更是诚信之战。谁愿意把“菜是怎么做的”讲清楚,谁才可能真正赢得吃客们的信任。
说到底——“预制”不一定可耻,但隐瞒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