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潮评丨预制菜议题,别陷入“鸡同鸭讲”口水之争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图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用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回应要走法律程序,起诉罗永浩。

双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一方说都是预制菜,一方则辩解没有,消费者不掌握真实情况,无从判断。罗永浩作为一名消费者有投诉的权利,西贝自然也有维护自己声誉的权利。

但是,这已经不是餐饮企业第一次面对预制菜的质疑了,之前多家品牌连锁餐饮企业也面临过同样的质疑。这样的争议还要持续多久?争议反复出现的背后,反映出预制菜行业存在很多模糊地带亟待厘清。其实,争议也是一次推动各方努力,将模糊地带厘清的机会。让法规、商家、消费者在同一层次上形成共识,才能避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也让大家可以在同一认知层次上作出准确的是非判断。如果这些不厘清,其实企业也面临不公正的指责。

首先是标准的缺位。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大家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预制菜标准体系,还在制定当中。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但这份通知也只是作了原则性、粗线条的规定,还无法当作认定、执行的具体依据。

标准的缺失导致消费者的认知和商家的认知产生了差异,双方对话往往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比如在普通消费者眼中,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都是预制菜。可是在《通知》里,预制菜是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而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或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认知的差异导致大家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这些差异经过舆论场放大以后,很容易演变为鸡同鸭讲的无谓争议。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标准的明细化和合理化,统一大家的认知,消费者心里有底,商家也能遵照法规不折不扣地实施,合规经营。

其次,企业经营也要公开透明。不管法律最终如何裁定,要求预制菜“亮明身份”的诉求,符合大家共同的心声。国家也鼓励企业开诚布公,《通知》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一点上是非常明确的。预制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吃。新鲜上市、手工制造、现炒现制,这些都是组成菜品价格的一部分,我们在点餐的同时,也是在默认这些已经成为行业惯例的做法。打破惯例,有违契约精神,自然要有所说明。一些企业试图掩盖真相,模糊产品之间的界线,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实是在浑水摸鱼。

大家也不必谈预制菜色变。预制菜在今天这么一个大流量、快节奏的社会中,自有其存在的价值。预制菜并非低劣的代名词,管理到位,它也可以是安全、可靠与美味的代名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JPnbLTrfBRw4wwCJZdSu_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