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人均150吃预制菜?罗永浩骂的不是西贝,而是我们被套路的每一顿饭

近日,预制菜风波再起。罗永浩怒怼西贝 “用预制菜卖高价”,西贝强硬回应 “没有一道预制菜” ,并打算起诉老罗。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争议,看似是 “预制菜定义之争”,实则戳中了无数消费者的共同委屈:花着 “现做匠心菜” 的钱,吃的却是中央厨房加工的半成品,还被商家用话术蒙骗。

01 定义猫腻:商家钻空子,消费者被绕晕

国家六部门明确 “预制菜是预包装、加热即食的工业化菜肴”,但把中央厨房半成品排除在外。西贝恰好利用这一点,将 “工厂提前卤好冻存、门店复热” 的菜品归为 “现制”,坚称 “无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里,标准很简单:“不是厨师当场切配、现炒现做的,就是预制菜。” 这种政策定义与公众认知的错位,成了商家模糊宣传的 “保护伞”。

02 高价陷阱:花 “匠心”的钱,买 “流水线”的服务

西贝人均 150 元的价位,本来就包含消费者对 “新鲜、现做” 的期待,可实际情况却是,其招牌菜多为中央厨房预制:88 元的 “功夫鱼” 是冻存 18 个月的半成品,加热就上桌;21 元的馒头成本仅 1.5 元,却标称“古法现制”。

相关数据表明,商家使用预制菜可以降低 15~30% 的综合成本,但绝大部分商家却不让利消费者,反而靠 “手工”、“新鲜” 的虚假宣传维持高价,这本质上是用 “工业化成本” 来赚 取“匠心溢价”。

03 行业通病:监管滞后,潜规则横行

预制菜的争议背后,浮现的是整个餐饮行业的漏洞:全国性预制菜强制标志标准尚未落地,仅广东等地有地方要求,商家 “不告知” 几乎无成本;多数连锁品牌依赖中央厨房预加工,却普遍隐瞒,把 “预制” 包装成 “现做”。数据显示,78% 的消费者遇到过餐厅未主动说明预制菜的情况,其中60%消费者会因此降低对品牌的信任。

04 我们要的不是 “消除预制菜”,而是 “明明白白吃饭”

预制菜本来是解决餐饮加工效率问题的一种合理选择,消费者反感的也不是预制菜,而是 “被欺骗”。大家真正需要的,是餐厅在菜单上清晰标注 “预制”、“半预制”、“现做”,让我们在花钱时能自主选择;是监管部门快速出台硬性规则,让 “隐瞒使用” 的行为受到明确处罚。

老罗和西北餐饮这场预制菜风波的终极意义,是倒逼餐饮行业守住诚信底线:别再玩 “定义游戏”,坦诚对待每一位食客 —— 毕竟没人愿意做花钱还被蒙在鼓里的 “冤大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jgU21JjY7EJSOevGF4UE9G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