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作者
:Pengcheng Jiao, Chenjie Zhang, Wenxuan Meng, Jiajun Wang, 等
单位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匹兹堡大学生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卡迪夫大学工程学院等
期刊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5, 17(2), 2991–3001
DOI
:10.1021/acsami.4c17625
一句话概括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人工智能驱动的逆向设计方法,能够快速生成满足临床需求的可展式热响应超材料植入体,在脊柱融合器和气管支架中实现>200%的扩展性能,大幅提升微创和个性化手术的可行性。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瓶颈
:传统植入材料(金属、陶瓷)刚性强、缺乏适应性,容易造成应力屏蔽和二次损伤。
挑战
:如何兼顾“微创植入”与“良好功能恢复”;尤其是可展式植入物,其复杂微结构难以通过人工经验或实验穷举获得。
重要性
:机械/热超材料的出现带来了可编程、响应环境变化的可能;但如何高效、精准设计符合个体需求的结构仍未解决。
技术原理与创新点
核心机制
:将神经网络(BP)+进化算法(ES)结合,实现了面向性能指标(如弯曲刚度)的逆向设计。
数据库
:建立超过700种不同微结构的波纹型热超材料单元。
创新点
:
引入AI逆向设计克服设计空间过大问题;
支持患者定制(例如匹配个体椎间隙或气管直径);
结合4D打印与形状记忆聚合物(PLA/TPU),实现植入物的温度触发展形。
实验验证与性能
实验对象
:平面波纹板 + 管状支架(方形/六边形单元)。
验证方法
:三点弯曲实验、有限元模拟、猪气管在体测试。
结果亮点
:
热触发展开后,体积/截面积提升超过200%;
脊柱融合笼在实验模型中弯曲刚度(0.298 N·m²)与目标值误差仅4%;
猪气管支架恢复后截面积提升223%,刚度增强421倍。
学术贡献
理论贡献
:提出结合进化策略与神经网络的逆向设计框架。
方法贡献
:首次将AI逆向设计应用于“可展植入体”。
实验贡献
:完成从材料制备、体外加载到动物模型植入的闭环验证。
应用贡献
:提出**“临床知情AI”**(CIAI)理念,将生物相容性、可制造性纳入AI设计评价。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局限性
:
临床因子加权仍依赖专家主观评分;
仅在猪气管及仿真人体模型中测试,缺乏长期在体验证。
未来方向
:
建立标准化设计协议,扩大临床专家参与;
开发新型可降解聚合物,提升相容性与可控降解;
拓展至心血管支架、骨科植入、软组织修复等领域。
总结
本文展示了一个AI驱动 + 4D打印 + 临床因子结合的全新植入体设计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性能匹配,更在于实现了个体化、微创、高效的智能植入物定制。这为医工融合研究者、临床医生和材料科学家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思路。
图文赏析
图1. AI逆向设计可展植入体的整体愿景
(A) 波纹表面设计思路;(B) 平面与管状应用场景;(C) AI逆向设计框架流程;(D) 4D打印植入物的部署过程。
图2. 平面热超材料的微结构设计与实验数据
(A) 不同波纹模式;(B) 三点弯曲实验装置;(C) 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F-H) 厚度、高度、边长对弯曲刚度的影响。
图3. AI逆向设计流程与结果
(A) 神经网络结构;(B,C) 方形/六边形预测对比;(D) 逆向设计算法流程;(F-I) AI输出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对比。
图4. AI引导的临床应用实例
(A-E) 可展式脊柱融合笼设计、实验与部署结果;(G-H) 猪气管模型支架植入与展开;(J-K) 融合CIAI(临床因子打分)的设计优选结果。
一句话点睛:这项工作让“AI做手术植入物的结构设计”成为现实,不只追求性能最优,更追求“病人真正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