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心理能量”的概念如今已经十分普及,我们知道人除了体力,心力也是有限的。
心理能量的一大耗源是压抑,生活在一个收缩的时代,人被压抑的欲望和需求数不胜数——性欲、情绪、表达欲等等。而压抑终究会导致爆发,人会找到另外的方法泄洪,可能是不理性的危险性行为、过剩的购物欲,或是进行大量扁平化娱乐的摄入。甚至时下流行的“搞抽象”,也可以视作集体压抑的一种出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芳追溯弗洛伊德的理论,探讨心理能量的组合机制,以及背后所指向的生本能与死本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或许,是在沉默中变态。
讲述| 王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来源| 看理想App节目《人格心理学40讲》
01.
精神作为一个能量系统
弗洛伊德有一个“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所谓的“经典”是相对于他源源不断的后继理论来说的。
从规模上来讲,这个理论异常庞大,当然也很完整,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是简约的。这个理论的复杂性建立在一些相对少的关键概念之上,弗洛伊德又用这些相对少的概念把很多简单的事搞得很复杂。
于是我想先把一切的复杂归于一个简单的原点,这也是弗洛伊德整个理论的逻辑起点,一个叫“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的概念。
能量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物理学在19世纪进入了辉煌时代,弗洛伊德深受当时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的影响,后者认为生理上的事情也可以以物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并致力于用实验验证“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可以多种形式存在,但总量不变,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
弗洛伊德是精神科医生,受医学训练,所以他的视角非常生物学。他将精神视为身体的一部分,既然身体是一个机械性的能量系统,那么精神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一个能量系统。而且能量是有动力的,并在特定时刻是稳定且有限的,也就是心理能量守恒。
因此,一方面,如果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能量,另一部分便得不到能量,能量被用来做了这件事情,便不能用来做另一件事情。
例如,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大量的心理能量可能会用来不断地反刍事件,或者努力地忘掉不愉快的曾经,那么就不大可能在这个时间段产生什么创造性的想法,甚至其他日常行为都难以完成,比如学习、工作、社交,所以创伤之后社会功能会受损,这是符合守恒律的。
《奥本海默》
另一方面,能量聚集在一个地方会引起紧张,产生释放的冲动,如果没能实现,便会随时间不断累积,变得越来越强,就像锅炉中水蒸气的压力一样,这种压力会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消除紧张,恢复到一个平静的状态。
比如你饿了,就会去找吃的,如果找不到就会越来越饿,直到吃进东西为止。简单来讲就是能量具有动力性,如果不释放就会引发紧张,所以必须让能量释放出来,把锅盖揭开,让蒸汽发出来,这一过程叫做宣泄(catharsis),宣泄会让有机体获得快感,让人感到满足。
然而,此时如果一直把盖子死死摁着,不让能量释放会怎么样呢?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稍微改两个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爆发很好理解,就是压力太大炸锅了,例如一个温顺的人经常被人欺负,终于有一天忍不了了,“反杀”了那些欺负ta的人。
那在沉默中“变态”呢?“变态”的字面意思就是改变形态,那些被牢牢控制着没有释放出来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表现出来,比如一些躯体症状或者精神疾病症状,这符合能量的转换律。
后续的理论就围绕着心理能量以及能量的运作展开。例如,能量从哪里来,又存储在哪里,能量如何流动,又如何受到干扰,能量有哪些功能,能量与能量之间会否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又是什么……
经由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弗洛伊德建构起了他的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解释精神疾病成因的理论。
02.
心理能量的存储: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首先,能量都储存在什么地方?
弗洛伊德在1915年的《潜意识》一书中提出了所谓的“心理地形说”(psycho-topography),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精神世界由三部分构成。
你可以想象一个一居室,一般最敞亮的总是客厅,坐北朝南、通透开阔,有什么东西都一览无遗。这是意识(conscious),它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由我们此时此刻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比如现在我能意识到我在讲意识,你也能意识到你在听我讲意识。
但客厅并不是家的全部,每个家里都有一些隐秘的角落,它们可能常年紧锁、生人勿近、晦暗幽深、不见天光。里面放着些什么呢?
你有没有毫无理由地喜欢或凭白无故地讨厌某个人?有没有在自己都不知情由的情况下做出某个决定?有没有不合情理地心生恐惧?有没有在最不应该的时候忘掉了某个人的名字?或者更悲剧一点,在最重要的时刻叫错了爱人的名字?
在这些例子里,人们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因为它们藏在潜意识(unconscious)里,这是我们不能觉察的心理部分,但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却很大。
但是,并非所有我们意识不到的东西都是潜意识,还有很多东西在多数时间内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比如前前前任的名字、3年前立过的flag等等。
不过,虽然我们不总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回忆起它们来,这就是前意识(preconscious),它像是一个走道或者储物间,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用来存储近期经历中处于当下注意范围之外的东西。
《搏击俱乐部》
为了客厅的有序整洁,我们暂时把它们放在了走道里,一旦有需要,就能很快地拖回到客厅来用。而与前意识相比,我们不仅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存在,而且无法想起它里面的内容,即使努力地去想也是徒劳。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当下没意识到马上就能回想起来,就是前意识,而如若不能,则属于潜意识,因为有些东西被压抑了。
压抑是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非常基本与关键的概念。简单来说,压抑就是将一些原本在意识层面的内容强行关到潜意识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会被压抑,以及为什么会被压抑呢?
它们通常是一些不能见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欲望或冲动,比如难以启齿的渴望、羞耻的经历、非理性的愿望、不被接受的性幻想等等。
它们具有能量,渴望得到满足,却又在当下社会规范的约束下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被锁在幽暗的角落。
而更重要的是,被关在潜意识“黑屋”里的欲望和冲动并不会就此消失,它们会像黑暗一样无处不在,但又抓握不住,而且它们“反攻”客厅之心一直不死,会在意识“警察”功能减弱的时候,比如睡眠时在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也可能通过口误、笔误或一些精神疾病症状表现出来。
《善良的种类》
在弗洛伊德看来,客厅固然是一个家的门面,但潜意识才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就像一座心理冰山,浮出水面的总是冰山一角,而隐匿在幽深海水里的巨大的底座才是冰山的主体与根基。
对于精神生活来说,潜意识是普遍基础,绝大多数精神疾病症状也是由潜意识动机引起的。
经由此也可以带出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人性的基本假设,即精神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决定论”是一个基本的自然原则,跟它相对的是“自由意志”。
精神决定论的意思是,任何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确定的,不存在什么偶然的事情,精神分析的字典里就没有“偶然”这个词。
比如,你嘴上说的和你做的不一致是有原因的,你为什么会忘记某个名字、不带钥匙,或者说了一句你并没有打算要说的话等等,也都是有原因的。
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深入挖掘这些原因,它们通常藏在心理最隐蔽的部分,也就是潜意识的部分。于是,人的行为是受到潜意识中的动机所支配和控制的,而不是人的自由意志。
由此也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是悲观的,人并非支配自身的主体。
曾经有人将他与哥白尼、达尔文并列,并称为“扯下人类遮羞布”或者说“最让人类伤自尊”的三个人。
哥白尼打碎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痴心妄想,达尔文幻灭了人万物之灵的良好感觉,而弗洛伊德则重创了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性自尊,潜意识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理性的确信与坚持。
03.
心理能量的形态:生本能与死本能
既然是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决定了人的行为,那么,导致被压抑的能量具体是些什么呢?弗洛伊德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一再发现,被压抑的总是与性有关。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他所生活的19世纪末的欧洲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欧洲社会以对道德的严谨要求著称。女性地位不高,是丈夫的附属品,一旦结婚就丧失财产权。
社会推崇纯洁、优雅、端庄的所谓“理想女性”特质,对忠诚和贞洁的强调令女性束缚于各种礼教之中,离婚是禁忌,女性与其他男子接触就会被视为堕落。
那个年代很多的欧洲文学名著,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无不在控诉当时虚伪的社会道德,女主人公们身上展现的是时代的悲歌和人性的悲剧。
在那个年代里,公众谈性色变,女性要避免犯错,就要压抑对性的欲望,遵守严苛而古板的道德与伦理规范。于是,本能与社会的冲突十分尖锐,许多人的内心都在渴望着一种有效的治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正是呼唤精神分析的时代,同时也不难理解,弗洛伊德诊治的病人多数是来自当时上流阶层的小姐太太们。
《女性瘾者》
弗洛伊德把心理能量具体化地称作本能(instinct),人就是一个受到本能驱动的能量系统。出于上述的社会环境特征,一开始他专注于研究与性有关的能量,后来泛化为所谓的“生本能”(life instinct),即指向保存生命、获取愉悦的本能。
生本能的具体内容是“力比多”(libido),这是一个拉丁语,意思是wish/desire,也就是欲望。弗洛伊德也会用希腊神话里的爱神厄洛斯(Eros)来指代这个词。
生本能代表的是一种广泛的生命力和愉悦感,而不只是狭义的性行为。个体所有正面的和建设性的行为都以生本能为基础,包括生理方面的需求,也包括那些创造性的行为,如文学和艺术创作。
弗洛伊德一开始将生本能视为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但是随着他人生历练的增加,特别是经历了一战,还有纳粹的崛起,他逐渐感觉到生本能无法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特别是人类社会中黑暗的一面,比如战争、自我毁灭、相互攻击,一天到晚互相伤害,小到小残忍,大到大屠杀。
于是又提出了所谓的“死本能”(death instinct),即一种仇恨和毁灭的欲望,这种能量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也就是死亡的状态。死本能的具体内容是攻击力,与爱神相对,弗洛伊德也用希腊神话里的死神桑纳托斯(Thanatos)来指代。
在弗洛伊德看来,死本能作为一种能量同样想要释放,也就是向内的自我攻击,比如自我挫败、自我毁灭、自伤甚至自杀。
《搏击俱乐部》
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卡尔·门宁格将此思想写进了一本著名的书《人对抗自己》(Man Against Himself, 1938),在书中,他将酗酒、吸烟、交通事故等日常行为也归结为根植于死本能的自我毁灭倾向。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显然与生本能相冲突,就会受到生本能的抑制与干扰,但是死本能作为一种能量又必须得到释放,于是就转向外部去攻击他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在文明的现代,人类时不时就来一次的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一种积蓄的死本能的集体释放;而某些野心家或独裁者也会巧妙地利用人们内心潜藏着的这种仇恨和破坏的欲望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弗洛伊德以此来解释希特勒的上台。
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性最原始的两种力量的竞争,也是爱神和死神的角逐。不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与死表面上背道而驰,细究起来却是一个彼此相联的循环。
生与死,听上去多么矛盾冲突的两股力量,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走向了统一。无论一个生命有多长,总要走向死亡。以求生的观点来看一些生物性需求的满足,本质上是在解除生理上的紧张。
例如,当我们饥饿的时候胃部会痉挛,这就是一个生理紧张的状态,而当我们把食物吃进去,紧张就缓解了,然而完全不紧张的状态就是无生命的状态,于是进食这一指向生本能的行为,似乎最终也指向终极的平静,也就是死亡。
再如,攻击他人有时候看起来是为了自保,指向生本能,但攻击他人的行为很可能引发他人的还击,从而变成变相的自我攻击,生本能与死本能再次殊途同归。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在进化心理学家看来,所谓的死本能更是完全违反自然法则,自我毁灭对生存和繁殖均没有价值,所以不可能成立。
我同意这一理论哲学思辨的意味大过将其作为科学事实,但依然觉得弗洛伊德给了我们一个很有启发的生死观思考:生命终结于死亡,而死亡又孕育新的生命。
正因为生命有限,我们才如此抗拒死亡的来临,而也正因为有了死亡的追赶,生命才变得如此可贵。有生方有死,有死,生才成其为生,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这其实也是精神分析里一个不断重复出现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每个事物都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后面我们还会反复看到。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户外雕塑作品——《吊在外面的人》(Man Hanging Out, David Černý, 1996)。如果你曾在布拉格的街头漫步,或许和它不期而遇过。
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个高高悬吊在一根突兀的横杆上的人,正是弗洛伊德。艺术家选择了这位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向新千年发问:未来,智识主义还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有人认为,这个“命悬一线”的意象是对晚年不幸罹患咽喉癌、受尽病痛折磨的弗洛伊德不断抗争死亡恐惧的致敬,而我的感受有所不同。
“Man Hanging Out”, David Černý (1996)
雕塑上的弗洛伊德右手单悬,看上去险象环生,然而视线稍稍往下,只见他的左手插兜,好似闲庭信步。
或许他在思考:是该继续紧握,还是就此放手。生或死,to be or not to be,又或者无需选择,生死本为一体。
*本文摘选自看理想原创节目《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第21集,主讲人王芳,标题为编辑所取。内容有删减编辑,请至看理想app或小程序收听完整内容。
音频编辑:夏夏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