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围绕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争端持续发酵。
荷兰政府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资产,试图强制接管这家中国企业,而英国也加入其中,呼吁剥离安世半导体的英国业务。
这场风波不仅是一次企业争端,更是中欧经贸关系中技术竞争与经济博弈的深刻体现。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其核心业务涵盖设计、生产和后端封装测试。
闻泰科技在2019年成功收购安世半导体后,整合了该公司的技术资源,并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
荷兰方面称,闻泰计划裁员40%、关闭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并将技术团队转移至英国曼彻斯特,这一举动威胁了欧盟的经济安全。
为此,荷兰政府冻结了安世资产,并试图将公司交由本土企业接管。
与此同时,英国保守派人士也呼吁政府强制剥离安世半导体的英国业务,理由是“保护国家信息安全”。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欧洲试图效仿美国,对中国企业采取强硬措施,以谋求技术和经济利益。
闻泰科技对此作出了强硬回应。
公司指出,荷兰的行为不仅没有法律依据,还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闻泰强调,安世半导体的生产链条高度依赖中国,其中80%的半导体产品需要在中国完成封装和测试。
荷兰若强行接管,只会导致安世半导体的生产停摆,最终损害欧洲企业自身利益。
闻泰还警告称,任何接管安世半导体的荷兰本土企业都注定失败,因为没有后端产能支持,客户不会追随新公司。
这场争端的背后,实际上是中欧经贸关系中更深层次的矛盾。
欧盟近期对中国电动车施加高额关税,试图遏制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而在稀土供应问题上,欧洲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在持续加深。
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稀土供应的约70%,是全球稀土资源的主导者。
为了在谈判中占据优势,欧盟试图通过安世半导体事件向中国施压,希望迫使中方在稀土供应上让步。
对此,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方呼吁欧盟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并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的营商环境。
同时,中方强调,稀土供应问题可以谈,但必须先解决电动车高关税和安世半导体问题。
这一表态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强硬施压无法奏效,平等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安世半导体事件不仅是一场企业争端,更是中欧关系紧张的缩影。
近年来,欧洲对中国企业的态度逐渐趋于强硬,试图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对中国形成围堵。
然而,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并不能解决欧洲的技术短板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中欧经贸关系的紧张。
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找到平衡。
如果欧盟继续采取限制性措施,不仅会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还可能对欧洲自身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安世半导体事件的发展值得关注,它或许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