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AI时代,你和孩子准备好了吗?

AI时代来临,很多行业将消失,但你没必要恐慌。你应该认清方向,并为自己和孩子做好准备。

本文字数:3710字

阅读时间:6分钟

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人工智能(AI)时代已经来临,人类将很快从标准技能类职业中全部退出,这个时间周期估计不超过30年。到2050年,绝大部分的标准化基础服务(比如标准营养餐食、标准住宿、标准服装、公用和共享交通、基础知识教育、基础健康服务、标准化安保等)都将由自动化系统完成。实际上,这些技术目前都已经具备,剩下的只是商业推广和社会接受度问题。这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大量相关从业人员(不仅仅是流水线上的简单工种,甚至包括一些工程管理人员)将面临转岗,现在学校教授的很多知识也将失去直接的用武之地。

神经网络算法经过三十年的沉积,被近年来互联网中的大数据滋养,再碰上适合深度计算的GPU等,就像一个潘多拉盒子被打开。AI就是无机生命体,它是我们人类创造出的新物种,完全继承了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不需要吃饭也不需要休息(只需要定时升级和维修)更不会有情绪波动(除非是专门设计来让人感觉到它有情绪反应),它们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工作。所以,人类如果要和自己创造的超级工具来比解决问题的效率,是没有希望获胜的

但是,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绝望和悲观。相反,我们应该高高兴兴地拥抱这个全新的时代。

从人类(确切说是智人)诞生以来,我们真正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伟大特征并非我们的工具性(可悲的是,教科书上把会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做为人类的最主要特征,导致我们绝大部分人产生这个顽固的认知),而是我们在大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时期获得的讲虚拟故事的能力。我们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文明,本质上都是自己创造并相信的虚拟故事,比如传说、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组织等等(参见《人类简史》第二章)。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组织更多同类进行大规模合作以战胜其他物种,成为地球霸主,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不断挑战其他生物不敢想象的领域。任何其他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比如狮子吃饱了就不再想进食,雄鹿只会为了争夺交配权而打斗),只有我们人类能不断提出各种超出生存需要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再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正是这种看起来的“自我折腾”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

也正因为这种能力的存在,让我们不用担心AI。换句话说,AI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无法提出问题。深蓝可以战胜卡斯帕罗夫,阿尔法狗能够狂虐李世石和柯洁,但是他们无法创造国际象棋和围棋。也许在不近的将来,我们可以发明出能够创造新棋种的AI,但是如果我们不明确要求它去“创造”,它就不会在某个闲适的午后,与其他AI聊天时突然灵机一动:要不咱们来玩个新游戏吧...

“为什么要做”永远比“做什么”和“怎么做”重要,AI在问题解决能力上可能会超过人类,但在提出需求方面实在难以作为。因为,人类所有提出的需求都是源自有情感的内心,任何需求的本质都是满足人类自身的情绪和情感。或者说,所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实都是心理需求,而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个性化的现象,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要无机生命具备情感和自我意识,目前看来还全无可能。(注1)

面向未来,你必须搞清楚的一个方向就是:不仅要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培养提出有价值需求的能力。

有价值的需求绝不是肤浅的要吃好穿好住好并天天沉迷于“奶头乐”(建议百度了解)中。那些低层次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2级以下)在AI时代都很容易满足,而且这类需求过分满足后带来的虚无感是极为可怕的,足以令人崩溃。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一两百年内,停留在低层级需求的人群将被自然淘汰。

AI时代极强的生产能力将带来物质极大丰富,从而可以轻易满足人的基本物质欲望,人类在以往时代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而“被迫”进行工作、接受挑战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没有找到新的积极的兴趣点的人将逐渐陷入虚无和迷茫,近年来很多国家出现的啃老族、食草族,就是这种情况的开端。

在关于起跑线的各种理论中,对心理学的忽视是最可怕的。你或你的孩子可以不去学奥数,不要考高分,但真的不能不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心理学上有一个积极率理论,当你的积极率低于2:1时,就会不断沉沦,滑向抑郁、迷茫,最终崩溃。低层需求满足带来的是快感,而非积极情绪,因此只是无限满足低层次需求将会降低你的积极率。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要求被试者在一定时间内不主动工作,所有需求完全由试验方设法满足,最终相当部分被试者感到难以忍受,强烈要求结束试验。

以往认为人际交往的需求会使得人主动去参与很多社会活动,但是随着越来越逼真的网络游戏和机器玩偶的出现,导致部分人群完全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全面的基本感官满足,从而丧失参与正常人类活动的动机。这类人甚至将逐步丧失寻找配偶的动力和能力,当然也就无法自然繁衍,从而淘汰。

有价值的需求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人性的方向,是真正的需要;另一方面,它要有可实现的条件。换句话说,你必须了解自己了解同类,才能发现自己和他人真正的需要;同时,你要具备持续提升的认知能力,深刻洞察这个变化的世界,懂得驾驭更强大的资源去寻找解决方案。

AI时代最终剩下的都是那些深知自己和同类需要什么并且有能力去实现的超级人类,每个人能够做的事情远比现在多很多:你和几个人类伙伴外加一帮AI助手,就能管理运行一个现在需要几百上千人才能支撑的公司;你可以试试利用两周的休假时间做一回导演,利用AI艺术加工平台的高效处理,仅仅找几个朋友担任主要演员就可以将那些感兴趣的小说都拍成电影;你也可以考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合伙买下某块星际空间,建立一座时光收集中心,借助AI超强的数据整理能力,将历史的细节收集整理出来。

坏消息是:未来的AI社会只有超人能够存在;好消息是:每个人经过合理的学习和练习,都可以成为超人。成功没有捷径,但是确实有方法。未来的起跑线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是否在读所谓的名校,而是为你和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受教育方式。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以增加知识储备和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培养超级人类的方法将有所不同,主要关注两点:是否有强大而敏锐的内心?是否具备持续提升的认知能力?

几千年来世俗道德和各类宗教都有大量关于人格修炼的论述,这些都是丰富的宝藏。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从小就接受科学认知体系教育的人来说,笔者认为采用心理学的成果和方法更加全面且有可操作性。心理学作为一门描述、解释、预测和引导人类行为的科学,秉持“治疗心理疾病”、“让人生活更加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的天赋”三大使命,是锻造强大而敏锐内心的最好指引。

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你更加清楚自己的心理过程,帮助你把自己从情绪中解离出来,更加客观地分析和应对各种事件。你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各种品质,不再把傲气视为自信、把鲁莽当成勇敢、把懦弱称为善良、把胆小搞成谨慎、把情欲当成真爱、把赶时髦理解为追求美。你要知道,很多让你苦恼和愤恨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你的(或者别人)的心理问题。你不一定要成为心理学专家,但你一定要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并且懂得在自我修炼的路上何时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辅导。

从2000年以来全球心理学界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更加注重为普通人服务,把“让人们生活更加幸福”和“发现和培养人的天赋”这两项长期被边缘化的心理学使命重新拾起,并提出了适宜人类心理全面发展的PERMA模型。建议大家可以花些时间对此做必要的了解。

关于认知能力的持续提升,笔者认为可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01

建立成长思维

确保自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不是僵化型思维模式。建议阅读《看见成长的自己》,由于这本书似乎很难买到,所以你也可以参看《坚毅》第9章。本公众号后续也会有详细探讨这方面的文章。

02

提升阅读层级

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确保自己具备轻松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我们可以大致将阅读能力由低到高简单划分为网络段子、中篇(网络长文)、通俗小说、严肃小说、专业书籍、哲学类书籍。按我们现行教育框架来说,小学毕业应该可以读中篇,中学生应该习惯读严肃小说,大学生则可以轻松阅读专业书籍,而其中一些佼佼者应常常涉猎哲学类著作。相比阅读能力而言,你当前具备的某种专业能力或者说考分,都不那么重要。因为已有知识是“鱼”,而阅读能力是“渔”。如果您目前还停留在看看网上的段子,完全无法静下心看长篇文章,也没有关系,从现在开始找一本通俗小说读下去,接着一本两本,再往后结合自己现有工作或感兴趣的领域,找相关专业书籍阅读,就能逐步提升阅读能力。要知道,阅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必总是考虑为了什么而读书。当你培养起深度阅读的习惯,你会发现,原来可以这么低成本地获得深层次的快乐,并且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又源源不断获得有用的知识。

03

保持知行合一

专注当下,不断实践并总结,养成每日回顾的习惯。阅读和听课得来的知识并不是认知,只有在实践中去运用和体会,才能形成可靠的认知。根据教育研究者的调查统计,通过书本或者授课得到的信息三个月后保留的比例为10%,而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了示范、体验等方法后则可以保留65%的信息。如果我们自己主动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并回顾总结,应该可以接近100%的理解,甚至产生新的更深层的认知。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以上分享了一些总体感受,而每个人当前面临的问题都不同,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愿意您可在文后留言,大家一起探讨。

注1:

英国数学家图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他在1950年发表的划时代论文《机器能思考吗?》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后来他又进一步设定了30%的通过标准,也就是说,让机器来冒充人时如果超过30%的裁判在5分钟内误认为自己是和人对话,那么这种机器就算具备人类思考的能力。

1980年约翰·塞尔(John Searle)提出了中文屋子思想实验,对图灵测试本身的合理性进行了批评和反驳,认为电脑其实无法真正理解接收到的信息,而只能按程序处理信息,但可以让人留下智能的印象。

2014年在英国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俄罗斯人编写的AI软件尤金.古斯特曼号通过图灵测试,引起了轰动。但如果我们仔细了解当时测试的过程,就会发现这只是一套话术软件,离真正的人类思想还差很远。如果我们问一些诸如“请您谈谈您对您母亲的看法”并要求它一定要正面回答时,AI就无法骗过裁判了。

笔者倾向于认为,神经网络算法确实能够让机器具备学习能力和处理能力,但始终不可能具备产生情感和自我意识的能力。至少,在生物学领域没有取得关于情感和自我意识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时,AI就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缸中的大脑”假说已被广泛讨论多年,至今仍无人给出任何可操作性的验证思路。近期红极一时的机器人“索菲亚”也被证明其实是一场商业骗局。

关注书僮

书僮伴你成长,获得幸福人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06G0PIM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