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如何保障模糊需求边界的方式可以得到普遍性的认同?

(《家乡的秋》by seca)

【按】本文是2010年10月在某论坛连载时的回复,朋友看的文章是关于虚拟产品的这篇:

虚拟产品是游戏里的装备那种吗?

之后写了推敲的疑问、

(1)"需求、产品和实现过程的关系相当于类、对象和方法"。这个比方是恰当的,也一度思考过。在一些微妙之处还是要做一下说明。需求是宽泛的,又具体的,一般会更多地强调定性的描述,在定量方面则会模糊,为了锁定其确定性,我们通常会将需求落实到实体产品中来。但是显然,这个落实的过程比较消耗资源。为了方便,我们首先和客户一起去确定一个结构,再去确定细节参数,即产品属性,以与需求匹配(详细见:虚拟产品实体产品与企业产品策略(多图)--本周另发,2018年10月30日作者注)。所以在需求与产品之间需要一个既能确定需求边界又能规模化减少产品描述的东西,于是虚拟产品就产生了。

产品实现过程,在和谐生产方式中借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表述方式“订单履行过程”。它完整地表达了需求满足过程的闭环,包括生产,图纸准备以及运输、结算等工作。每一个过程的个性化可以与“虚拟工厂”相媲美。(所谓虚拟工厂,订单确定后,计划系统分配的任务有一串专属的能力单元来履行,假定只有一个工厂在当下只有一个订单,其运作的情形。)

我们体会下IAAS(?),PASS,SAAS这个过程,亦或会发现一些可以映射的东西。

(2)“模糊的需求边界”边界是我们必须正面的。上面说的,恰是为了锁定需求的边界,才出现了“虚拟产品”这个东西。因为市场不允许我们在极限的时间里面1:1地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如果要做到的话,则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资源,如果做不到,则容易丧失市场机会。虚拟产品在这两难之下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在不确定环境下以数学阶乘递縮的方式增强确定性,从而为后面的能力单元的工作提供可靠的秩序保障。

(3)“虚拟产品是实体产品的原型”这个部分是可以这样理解,基于这个原型然后进行虚拟化。形成一个结构。另外,虚拟产品的设置还有利于在售前阶段快速地进行之前未知产品的搭建,在实际工作中,它已经成为便利的产品设计器。业务员和客户一起,借助一些力学指标的测试,通过参数的调谐,以及平面设计,就在设计产品,一边设计,一边报价,根据“预算”进行继续的裁剪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产品从实体产品中来,再到实体产品中去”。

(4)"敏捷制造的核心区别又是什么呢?不能说一个虚拟的是工厂,一个虚拟的只是产品吧?那不成了人家的分支了么。"为了防止统起来说,几个方面扯在一起打架。关于虚拟产品的论述,没有对“订单履行过程”进行过多说明。实际上虚拟产品的确立,同步就决定了订单履行过程,谁确认图纸,谁输入主材料,谁执行某某工序,谁打包,谁运输,谁签收,谁结账等等都一起确定了。敏捷制造亦讲究快速,但是局限在内部的制造本身,IT的立足点与价值点集中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工艺文件电子化、机械化执行方面。和谐生产方式讲究产销和谐,不仅要弄清楚客户需求(乃至未来需求)还研究内部工厂、协同工厂、以及支撑工厂作业的部门、环境的全息特性,以保证“一次性做对”。另外这个订单履行过程,是“瞬间计划”的,也就是,订单一旦确定,任务则以紧耦合的方式同步到各个能力单元的工作桌面上。成为现场作业的唯一依据,并且是限制时间阀值的。

原始来信:

我们想搞清楚需求是为了明确产品边界,而明确产品边界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制造这个产品。因此,在现有的对应关系中,我认为可以考虑加入一个因素。即需求、产品和实现过程的关系相当于类、对象和方法的关系。

严格来说这个建议有些吹毛求疵的味道,因为之前的关联的理由非常充分。而我提出的主要理由是:

1、目前为止,我认为和谐生产方式属于一种方法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各种具体需求与产品、需求与实现过程、产品与实现过程进行对应;

2、从研发的角度来说,类、对象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是密切相关的。倒推回来,似乎也应该是配套的;

3、通读正文,我认为强调需求和产品的结果是提出了“虚拟产品”,而“虚拟产品”似乎是制造实体产品的“原型”或者说“方法”。

如果已有更妥帖的安排来阐述这些问题,此闲篇可以忽略不计。

进入正题。这次准备侃两个问题。

1、如何保障模糊需求边界的方式可以得到普遍性的认同?

我看到文中主要强调的是简化的过程,无论是除法还是减法。而这一动作的核心,我认为是在模糊客户需求的边界,将主要的进行统一,将个性的和细节的进行合并。某些行业客户会出于采购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品原因而接受这样的的边界模糊处理。但也一定有一些行业客户并不过分注重此类成本,如此处理方式是否依然可行呢?比如礼品行业中的高端个性产品定制;比如某些特种限量产品的定制。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完全无需选择这样的生产方式,但这样说的话,与敏捷制造的核心区别又是什么呢?不能说一个虚拟的是工厂,一个虚拟的只是产品吧?那不成了人家的分支了么。

2、虚拟产品是不是实体产品的原型?

所谓虚拟产品,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是实体产品的物料清单、生产工序、生产工艺和检验标准的综合体,也就是一个产品详细的生产手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但是实体产品抽象为虚拟产品的能力高低,实际上基于虚拟产品的实际地位,也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水平高低。”是不是又要关联到精益生产了呢?虚拟产品基于这样的理解与描述,感觉上,其独特性和价值都在下降,适用范围也在缩小,有些可惜。

并不是说一个事情有漂亮的包装就好,或者玄之又玄就好,只是既然称其为一种生产方式,就一定需要在普遍性和专业性上有足够的证据进行支撑。也许这些证据都是有的,但从现在的描述来看,更像是在讨论一堆假设,或者个案经验总结。如果真的是这样,现在来推动这个思想,不若基于成功个案进行更为广泛的实践。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31G00A7E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